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影里面有学问,点名当中有激励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建伟 张毓津 赵婉姝等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1-08-11 07:31:47

编者按:7月中旬,本报派出7名记者前往武警河南总队焦作支队当兵锻炼,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收集发掘第一手新闻素材,既磨砺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又采写了一批“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本版今天刊发一组记者从基层一线发来的现场报道,敬请关注。

观影里面有学问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张毓津 赵婉姝

真没想到,观看电影也是一门学问!傍晚,记者在学习室后排坐下,和警勤中队官兵一起观看电影《血战湘江》。

可没想到,正看得起劲儿时,电影却突然暂停了。只见中队指导员范晓阳走上讲台,指着暂停的画面说:“中央红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突破了第4道封锁线。这场战役也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紧接着,他为官兵讲解湘江战役的发生背景。

记者注意到,台下官兵紧盯屏幕频频点头。“原来湘江战役在历史上的作用那么重要!”战士王磊忍不住发出感叹。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看电影,红色电影中包含大量党史军史内容,如果不加以讲解分析,年轻官兵可能就停留在故事本身上,忽视了电影蕴含的历史承载。”一旁的中队长王龙华告诉记者,支队每周都会精心挑选反映党领导人民军队艰苦奋战、不怕牺牲等伟大精神的优质红色电影,定期组织官兵观看。

慢慢地他们发现,有些战士在观影过程中,经常会小声询问身边战友某一情节的历史背景,有时战友也没办法解释清楚,导致观影效果打了折扣。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借鉴地方高校电影赏析课的理念和办法,创新开展“红色电影解析”活动。

每次观看红色电影前,支队、大队或中队干部都要对影片的历史背景等内容进行介绍。当影片播放到重要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重点剧情时,他们及时暂停,对相关具体内容进行讲解。

“每次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印象深刻的党史军史学习过程。”王龙华告诉记者,每次组织观看影片前,他们都需要提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对党史军史进行系统梳理,这样才能在讲解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发官兵对党史军史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一次次红色电影赏析,点燃一个个思想的火种。前不久,机动中队党员余九旭在参加支队某比武中,完成单杠卷身上232个,刷新支队该课目纪录。比武结束后,他的手掌都磨掉了一大块皮。

“红色电影《勇士》中,红军将士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不断突破身体极限,一昼夜奔袭120公里。”余九旭说,“同样的年龄、同样是党员,先辈为完成任务连命都可以不要,我只是把手磨破了,不算什么!”

点名当中有激励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赵婉姝 张毓津

晚点名时间到了,记者与机动中队官兵一起整齐列队。值班员整队报告后,中队长杨万中并没有开始讲评当天的工作,而是随机呼点3名党员出列。

“党员同志,模范带头作用你发挥了吗?”面对站在队列前的3名党员,中队长杨万中大声发问。

“报告,发挥了!在今天上午的抗洪防汛演练中,我带头完成武装泅渡任务!”班长吕亮的回答铿锵有力。事实确如他所说,在演练中,吕亮第一个跳进水里,带领全班率先完成泅渡训练。

“报告,发挥了!在下午的擒敌术训练前,我带领几名战士对训练场沙坑进行了翻新,确保了战友们训练安全。”

“报告,发挥了……”

站在队列里聆听3名党员的激昂回答,记者备受激励。那一刻,身为党员的自豪感、使命感涌上心头。

“每晚点名时对党员进行抽点提问,既是对被抽点党员的督促,也是对其他党员的鞭策。”点名结束后,中队长杨万中告诉记者,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在平时学习训练中,一些党员容易淡忘自己的第一身份,表现与普通官兵并无两样。

如何引导党员在平时工作中能看出来、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他们利用晚点名时机,从士官支委、正式党员、预备党员中随机抽点3名官兵展开党员“八问”,问题涵盖理论学习、日常工作、纪律条令遵守、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内容,在总结当天工作、查摆问题短板的同时,督促引导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天天提问,常态激励。“‘党员八问’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中队长杨万中告诉记者,结合阶段任务安排和党员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他们还定期对“八问”的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每一次“八问”都问到关键处。

“脏活累活你带头干了吗”“身边战友的问题你批评提醒了吗”“党史学习你落实了吗”……面对一个个直击内心的发问,不少党员从一开始回答不上来,到如今响亮的报告,折射了支队党员队伍建设的可喜变化。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个支队党员群体用实际行动擦亮第一身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了官兵学习追赶的偶像和榜样。7月,该支队团员和群众100%自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教育应当追求“如盐入味”

■刘建伟

在武警焦作支队当兵锻炼,记者亲身体验他们利用红色电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利用点名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鲜活场景,一个深刻感触油然而生:教育应当无处不在,追求“如盐入味”的境界,方能达到“如鱼得水”的效果。

习主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个新鲜而又生动的比喻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们知道,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食盐不仅有着“食肴之将”的美名,同时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从食物中摄入盐是我们最根本的饮食需求。而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政治教育则如人精神上的“盐”,是塑造“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和“营养品”。

教育如盐不可或缺,那我们开展教育更应追求“如盐入味”的状态和境界。无论是观影里面有学问,抑或是点名当中有激励,这个支队的做法都启示我们: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随机教育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心出发、以理服人,积极创新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教育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工作学习中,让受教育者亲自参与到制作政治教育这道“精神大餐”的过程当中,感受“放盐”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规律性,起到“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的效果,从而实现让官兵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支队的做法还告诉我们:教育者只有用心用情、想当一名“好厨师”,只有刻苦钻研练就高强本领、会当一名“好厨师”,只有积极探索总结、善当一名“好厨师”,才能将“如盐入味”的追求变成现实,做出一道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大餐”,才能真正做到解兵“渴”、入兵“心”、有兵“味”、动兵“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