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是我军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从“三湾改编”到百万裁军再到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我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任务变化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军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组织军队整顿和改革,围绕给部队“消肿”,裁军100万,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军队各项工作,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围绕“压缩规模、优化结构、理顺关系”的基本原则,裁减军队员额50万,大力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使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大步迈进。胡锦涛把深化改革作为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军队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进一步压缩军队员额,裁减军队员额20万人,优化军队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加强军事人力资源政治制度调整,深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改革,健全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习主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构建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指挥作战体制,完成了力量结构和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正向着第三大战役——政策制度改革展开冲锋。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成为国防和军队发展的核心词汇之一,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调整军队规模结构和体制编制,优化力量构成和指挥管理体制,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向前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国家改革的内在逻辑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国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军队改革,既与国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也反映了国防和军队改革自身逻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闯“难关”、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下大决心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治军方式不断转变。治军方式是军队管理运行的基本样式,决定了军队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效益。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建设实践,我军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军方式。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我军治军方式也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主席积极总结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发展的规律和治军特点,不断创新治军理念和方法,推动我军治军方式不断转变。邓小平针对军队形成的“肿、散、骄、奢、惰”,提出军队要整顿,要严格整顿纪律,恢复军队优良传统,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使军队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提升官兵素质改变军队面貌。江泽民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提出必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胡锦涛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要求紧抓不放,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军队科学管理,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习主席强调,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在全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从严格纪律到推进法治再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治军方式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军规律和治军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入,既与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进程相契合,也与军队改革发展逻辑相吻合,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与改革强军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始终彰显真理光芒,始终体现创新特质,不断拓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新境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历程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科学方法不断凝聚实践经验、吸收先进军事理论和其他领域理论创新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结晶领袖智慧的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为今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深入解放思想,铸牢创新发展之魂。理论的创新发展是理论自身的自我完善,不深度解放思想就不能冲破旧理论的桎梏,也不能吸收实践带来的新要素。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历程就是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都必然包含一次头脑革命和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发展之魂,推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当今世界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军事需求日增,我们面临的军事压力日渐增大,对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需求更大,需要我们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和魄力,深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充分吸收我军实践成果和其他军事强国的经验,不断推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再上新台阶,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更大飞跃。
厚植实践沃土,深扎创新发展之根。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凝炼和概括。理论之于实践,正如木之于土,只有深植实践之中,才能获得充足的生命力。40年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之所以充满活力,就在于须臾未离开军队发展建设实践,每一个创新成果都对应着丰富的建军治军实践。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开辟了崭新的实践田野,既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实践依据,也激发出了浓郁的理论创新发展需求。我们要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实践,汲取充足的创新养分,支撑起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巨木,以理论飞跃带动实践跃进。
回应时代之问,把握创新发展之要。理论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时代疑难的有效解答。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亦是如此,每一个创新成果都对应一个时代问题,这是国防和军队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固魂之问、胜战之问、发展之问等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时代对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历史拷问。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认清问题实质,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回应时代之问,推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指引国防和军队建设永立时代前沿。
展望未来趋势,顺应创新发展之潮。军事指导理论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预见性,才能引领国防和军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党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充分把握40年来世界政治发展大势和新军事革命趋势,结合我军建设发展实际,创新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确保我军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习主席明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巨大转变。实现这一远大目标,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具备更大的战略定力和更宏阔的战略视野,准确判断并适应世情党情国情军情发展潮流,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引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崭新境界。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军队党的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