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正阔 逐梦新征程

——写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顺亮责任编辑:丁杨2019-04-29 08:51

古人云:国弱启衅。

回望五四,这个痛感更加清晰。

“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参加巴黎和会谈判的顾维钧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

“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从表面上看,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外交失利,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国力羸弱,军力不济。

梁启超的剖析可谓一语中的:“言练兵耶,而盗贼日益滋,秩序日益扰;言理财耶,而帑藏日益空,破产日益迫……”这也再次印证了那条冰冷的法则:“战场上得不到的,休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弱国无外交,实力是根本。”从五四运动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并坚信这一铁律:“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重庆谈判,毛泽东告诉担心其安全的刘邓大军: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越好!

朝鲜停战,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谈判需要政治攻势,特别是战斗胜利相配合才更为有利。”

五四百年,天翻地覆,但天下并不太平。环顾周邻,有风有浪、有虎有狼。

家国安危事,军人肩上责。

在这个充满纪念意味的时刻,我们的脑中不能只有回味与悲怆,眼前也不能只有鲜花和掌声。历史的脚步还远没有走到铸剑为犁的平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必须时时回响,“军强才能国安”的道理必须时刻铭记,“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必须更加坚定。

“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

五四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孩子们,竟然负起了一场政治改革的领导责任,受到人民欢迎,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这是一位来自大洋彼岸亲历者的慨叹。

这的确是一群“孩子们”。

“1919年”,“20世纪”,也许是巧合,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大多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的还是中学生,就连知名的学生领袖,也多在22岁以下。

梦想有翼,青年有责。

五四运动中,青年毛泽东曾这样反问:“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

五四青年演绎了最“燃爆”的青春,展现了最热血的担当。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五四,已成为青年专属的符号;担当,已化为青年胸前的徽章。

我军的主体是青年官兵。青春军营,热血飞扬。一代代铁血军人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面对艰难险阻无私奉献,面对改革挑战勇往直前,书写了激情燃烧的青春诗行。

多彩的军营、火热的连队、年轻的士兵。彩虹无人机研发团队平均年龄25岁,长征五号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3岁,国防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平均年龄30岁……年纪轻轻就担重任,年纪轻轻就挑大梁,已成为新时代官兵的“标配”。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正好,放飞梦想,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春中国定能“与天不老”,中国青年定能“与国无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