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交运输40年:从枕木站台到智能装载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赖瑜鸿 陈立强 吴怀彬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09-07 01:06:12

军交运输4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赖瑜鸿 通讯员 陈立强 吴怀彬

制图:张 锐

从枕木站台到智能装载

■讲述人:杭州军代处主任 薛宝权

我在军代处工作24年,参与了军事运输动态监控系统的研发、高铁整列跨区输送轻装部队、开展集装箱整列军事运输等项目的研究,经历了军交运输正规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试点和“打仗型”军交建设等大项活动,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军事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变化。

1995年我当军事运输调度员时,每次参加调度值班,遇有军列卸载任务,首先关心的就是部队装备的头向问题。只要发现装备头向与军用顶端站台头向相反,就需要马上协调友邻军代处或铁路部门在大型铁路枢纽内调整列车运行径路、修正装备头向,不仅作业烦琐、浪费运力,还经常造成军列晚点。

如今,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经过新一轮军运基础设施建设后,管内主要军运装卸站均已具备双向装卸载能力,遇到装备头向不顺位时,调整卸载股道就能保证装备顺向卸载。

军运装卸载作业的变化不只如此——

过去装备卸载需在线路区间搭设58根枕木站台或是S94轻型组合站台,这两种站台的搭设,至少需要30名官兵,且难度大,对场地的要求也高。现在利用野战站台车搭设组合站台,只需要2名操作人员,最快6分钟就可以完成站台架设,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

过去装备加固捆绑大多使用铁丝,一个整列需3个多小时作业,战士们的手因长时间用力都撕裂了,还经常因为捆得过紧或过松组织返工。到达卸载时,铁丝就不再有利用价值,消耗量极大。现在使用链式紧固器或钢丝绳进行捆绑,一个整列最多需要1个小时,方便快捷不伤手,还能重复使用,极大降低了铁路军事运输的成本;

过去保障官兵饮食“围一圈、就地坐”“一口干粮一口水”,如今军代处联合浙江省军供指导中心组建军供保障分队,依托社会化保障路子,与社会大型快餐企业合作,实现了科学制膳、营养配餐,伴随军供、应急军供高效保障,条件好的军供站还实现了宾馆化住宿、一站式服务。可以说,军供保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车站、码头、机场,部队保障需求在哪里,军供保障链就延伸到哪里。

从手工操作到人工智能

■讲述人:运输调度处参谋 胡建军

“一把尺子、两支笔,一张运行图、两个本”,这是20世纪80年代,军运调度指挥员的专用“家当”,当时军运保障信息都是靠铁路调度台人工采集,指挥军运现场只能靠一部电话沟通。

听当年从事军运调度的老军代表讲,由于无法实时掌握军运现场和军列运行信息,调度指挥全靠定时手工抄点、手工画图,军运任务量大时,往往一忙就是一宿,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遇到紧急情况,掌握情况不仅时间滞后,还往往出现偏差。

有一次,某地发生水灾导致线路中断,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军列只能待避停靠。为不耽误部队行动,10多名军代表齐上阵,重新制定绕行径路、手工铺画运行图、人工排定运行时刻,3个小时后才重新拟定军运计划。

如今遇到类似突发事件,半小时内就能解决。因为从军委后勤保障部到战区、各军兵种以及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已经全部联通铁路军事运输综合信息专网,实现了从“上至下、点到面”的军运信息互联互通。军列运输方案现在全部依靠铁路军事运输动态监控系统自动处理,真正实现从手工操作到人工智能的转变。

不仅如此,驻上海铁路局军代处还建成军运实时调度指挥系统,可对管内车辆保有量、军运挂运方案、军运实时位置状态、全集团公司军运任务概况等进行全面掌握。有了这套系统,就如同有了军交运输的“外脑”和“眼睛”,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快速做出最优的决策、最佳的方案。调度值班也实现无纸化办公,所有操作都在触摸屏上进行,可以自动采集信息数据,对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现场实现可视化指挥,工作效率有了几何倍数的提高。

今年初,我们在处置空军某部运行军列突发危重伤病员事件中,仅用20分钟就确定军列临时停车方案和伤病员救治事宜,调整安排后续客货列车运行时刻和施工天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