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来袭前广州人防演习为啥能如期举行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汪娜责任编辑:焦国庆2018-09-19 09:27

让市民知晓,人防就在身边

代号为“羊城天盾”的城市人民防空演习已连续举办19年,是广州民防工作的一张名片,今年的参演人数更是达60余万人。可是2000年,广州市民防办公室(简称:广州民防办)第一次举办“羊城天盾”人防演习时,很多市民对防空警报是陌生的,有的甚至产生恐慌情绪。之后几年,对“羊城天盾”人防演习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广州民防办指挥通信处处长来源第一次负责筹划“羊城天盾”演习时,提前了3个月做动员工作。每次敲开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大门,对方一开始都是客客气气的,但一提到“参加演习”,都会说:“演习是部队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

对此,来源说:“身处和平时期太久,大家对人防有距离感很正常。若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人防、熟悉人防、走进人防,反对的声音自然会少。”

实际上,人防宣传更侧重提高民众在战时自救互救的能力,需要市民掌握的知识技能并不复杂。该办法规宣传处处长张杰军总结:“人防宣传重点就是要告诉市民空袭来了该怎么办。”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听懂空袭警报。除了每年9月在全市范围内拉响防空警报,广州民防办为社区民防工作站配备手摇警报器,社区居民动手摇一摇,按照“6秒起、6秒落”的次序,就能体验空袭警报。

听到警报后,往哪里藏?打开“广州人防”微信公众号,找到“民防专栏”板块,点击“掩蔽疏散”,市民就能立刻获知距离自己最近人防工程的位置。张杰军向记者展示了一套人防漫画挂图,各类群体需要掌握的人防知识和应急技能一目了然,这样的挂图张贴在广州市各个街道和社区。

事实证明,在市民面前“多刷刷存在感”效果很明显。这几年参加“羊城天盾”人防演习的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加,人数也是逐年递增,新闻媒体对演习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16年,“羊城天盾”人防演习被评为广州市直机关为民服务五大品牌之一。“要知道这可是老百姓一张票一张票投出来的。”该办法规宣传处调研员伍继延说。

教会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就在“羊城天盾”演习的前一天,广州市510所中学同步组织了人防疏散演练,参演人数和规模是历年“羊城天盾”人防演习之最。

9月14日9时20分,记者在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看到,预先警报响起后,教师立即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到操场等空旷地域,3分钟后1000名师生集结完毕。当空袭警报响起,学生们立即伏地,借助周边有效掩体保护自己,动作标准熟练。

采访中记者发现,学生对人防知识较为了解,不仅能准确分辨不同的防空警报,而且对战场自救互救技能熟稔于心。初中二年级学生邓曦蕾告诉记者,虽然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人防演习,但之前听过好几节人防讲座,对疏散流程和自救技能有所了解。

广州民防办主任叶锦祥表示,组织中学生人防演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防空防灾技能,而且能够通过教会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实现人防教育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正因如此,广州市初级中学安排了“三防”知识教育课,结合国防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等课程嵌入式开展。所有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每年都会到市人防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为期一天的人防训练,对人防知识和实战课目进行集中强化学习。高中阶段的人防教育则尝试纳入学生军训内容。今年7月,广州市民防办公室、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教育局等5个部门联合下发《加强中学民防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的通知》,继续推动中学生人防教育与国防教育一体规划、一体组织、一体落实。

学校组织防空演练,看台上聚集了一批前来观摩的学生家长,徐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以前只知道人防演练就是警报拉响后,市民携家带口跑到空旷区域躲避。自从去年10月,孩子走进市人防教育基地参加为期一天的人防知识学习,回来向我普及学到的知识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人防’的认识有多狭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人防演练是一件好事,我作为家长全力支持。”徐女士如是说。

地下空间,加载平战一体功能

恐慌和有序,紧张和警觉,区别往往只在一闪念。在地铁增城广场站平战转换演习现场,记者感受尤为明显。今年,“羊城天盾”演习首次在地铁内组织大规模、全要素的平战转换演练。在地铁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跟随市民体验了紧急疏散的过程。

地铁是城市居民最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安监部副经理林健斌表示,自1996年广州地铁2号线项目建设起,广州地铁就已经全面落实人防建设要求。目前,已开通的13条地铁线路设防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成为广州市最大的人防工程。

广州民防办工程管理处处长薛青向记者介绍:“一个车站加相邻区间隧道为一个防护单元,每两个防护单元设一道防护密闭隔断门。一旦战时需要,区间两头的隔断防护门闭合,通风装置开启后,一座地铁站就变成紧急人员掩蔽所,可一次容纳上千人。”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行地下空间平战功能一体化,地铁站点、人防工程、大型地下空间互联互通,与过街通道、换乘中心、地面大中型服务场所等公共设施连片成网,形成以地铁为骨干、地铁站点及大型地下空间为节点、防空地下室为主体的整体防护工程体系。

15日12时,“羊城天盾-2018”城市人民防空演习圆满结束,坐在角落里的广州市委市政府战备指挥所管理处主任周永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现在的心情,就像是辛苦劳作的老农,坐在田埂上望着一堆堆小山似的稻谷,心里都是满足感。”

周永春是个“老人防”,参与了13届“羊城天盾”城市人民防空演习,每年大约有1/4的时间待在地下指挥所里,被大家调侃是新时期的“地下工作者”。在周永春的书柜里,有两大摞资料合订本,记载着2001年——2017年历届“羊城天盾”演习的变化。记者翻阅资料发现,从2000年首次组织警报试鸣开始,每一年的演习都会有新突破、新创新,2006年演习开始加入实战背景,此后12年演习越来越贴近实战化。

南国的草木四季常绿,没有在“一岁一枯荣”间记载着岁月的变化,但是“羊城天盾”演练历经这19年,给广州人防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不仅磨砺出一支精干高效的联合指挥机构,实现全市党、政、军首脑机关联合指挥;推动各级各类指挥所建设,建成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后方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应急指挥中心相配套,地下、地面相结合的市、区、街(镇)三级人防指挥平台,更让“人民防空”意识深植羊城市民的心中。

采访结束,记者来到广州番禺区海伦堡创意园,刚刚参加完社区居民疏散演习的刘阿姨表示,这是她第3次参加人防演练:“这防空警报声,老早就刻在我的心里了。人民防空,人人有责。”

截至发稿时,强台风“山竹”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参加演习的各方应急人员仍坚守在抗击台风一线。(汪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