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警备区坚持不懈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刘建伟 赵雷 胡玉军 梁忠春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9-05-21 08:48:33

脱贫攻坚,如何在最吃劲的时候鼓足劲?

——辽宁省沈阳警备区坚持不懈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国防报记者 刘建伟 赵 雷 通讯员 胡玉军 梁忠春

辽宁省康平县人武部政委刘立雄为贫困户指导特色农业种植。臧东华 摄

沈阳警备区、沈阳市教育局联合组织的第二届贫困地区教师到省重点学校践学培训活动。臧东华 摄

山连山、弯连弯,一道山梁一盘山!

初夏时节,从沈阳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崎岖前行,越过重重山岭,康平县郝官屯镇孙家屯村映入眼帘: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村部前的休闲广场上,凉亭、太阳能路灯、宣传栏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脏乱差出名的省级贫困村。

孙家屯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辽宁省沈阳警备区打赢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统一部署要求,警备区党委发动所属单位、协调驻沈部队与周边百余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

几年来,他们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定点帮扶33个省级贫困村,帮助310余户困难家庭和200余名贫困学生。前不久,康平县接受省级第三方脱贫摘帽评估验收,顺利通过了检查考核,国务院扶贫办在检查时对警备区帮扶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走进一个个村镇,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沈阳警备区治贫的道道履痕,赫然入目。

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简单复制”的想法不切实际——

路子找对头,脱贫有奔头

一年忙到头,却攒不下几个钱,刘立国憋屈得很:“我在村里算勤快的,每年养几十只鸡,还种了几百棵果树,但就因为缺技术管不好,赔得多挣得少。”

“村里的那条路像是一道无形的鸿沟,阻断了村里和外界的联系。”村民马玉彦指着伸向远方的通村柏油路说,以前雨天路不通、黑天路难行,出一趟门坐车回来颠得人肚子疼。扶贫攻坚启动后,马玉彦几次找到村干部,“只要修好路,靠我自己准能脱贫。”

刘立国、马玉彦是康平县郝官屯镇孙家屯村两个普普通通的贫困户。两年前,他们俩被列入沈阳警备区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对象。

警备区党委感到,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简单复制”的想法不切实际,必须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农民要致富,先强党支部。”该警备区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贫困户多,原村“两委”干部干事动力不足,思想滞后。为此,该警备区决定把扶贫帮困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有坚强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2018年,在警备区的大力支持下,孙家屯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修通20公里进山路,村民外销玉米、苹果等农产品获利后,又引入蓝莓,种下200余亩“致富苗”。贫困户感慨不已:“跟着这样的党支部,奔小康有盼头!”

“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为找准致贫原因,警备区工作人员带着问题摸实情、找答案,党委常委先后6次进村入户,与市、县、镇、村四级分管领导现场办公,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面对面座谈、心贴心交流,摸清贫困现状、研究脱贫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点。最终,确定了以“帮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突破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产增收”的总体扶贫思路。

光伏发电项目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收益稳定,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

2018年,警备区一次投入80万元,扶持该项目“上马”,村集体当年收益12万元,村里决定每年拿出3万元对贫困户进行资助。

针对村容村貌整体破旧,办公场所、文化广场、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简陋匮乏的实际,警备区又先后投入资金对村部、卫生室、文化广场进行改造,补充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设备和书籍。

产业在兴、风气在变、习惯在变、观念在变。孙家屯村气象一新。

“如果说扶贫前半篇是用好政策让贫困户脱贫的话,那么后半篇,就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更好的、持续地发展下去。”该警备区司令员王阳如是说。

只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接到上级通知,你们明天要到沈阳134中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去年10月份,阜蒙县实验小学教师何媛媛和同校其他5名教师接到通知。何媛媛喜出望外,自己早想出去进修培训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像何媛媛一样,辽宁省贫困地区百名教师都接到了这样的通知。

在沈阳警备区、沈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贫困地区教师到省重点学校践学培训活动中,来自全省70所学校1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分赴沈阳市8所知名学校进行“套餐式培训”。培训中,特级、省、市骨干教师以示范课、诊断常规课、互动交流、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培训效果。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灵活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启发和鼓舞了参训教师。

“脱贫攻坚,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警备区党委一班人在研究扶贫工作方案时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扶智首要在教育。于是,开展“助学兴教”活动拉开了序幕。

他们着眼省会城市文化底蕴深、教育资源多、师资力量强的优势,联合市教育局探索教育扶贫新格局,辐射带动全省教育扶贫工作。

如今,回忆起那次培训经历,何媛媛依然感慨不已:“农村教师到名校培训活动对我帮助很大,听了知名教师的讲课,感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这次,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还学到了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警备区先后与教育局联合开展“送教下乡”“种子培训”等活动,市内9区100所中、小学校分别对接贫困地区学校,通过优秀教师指导、丰富活动配合等,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配套设施齐全的大操场……和山间村落里黑暗低矮的校舍相比,祝家镇中心小学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虽然祝家镇山清水秀,但是因为教学条件差,过去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如今,却吸引了不少大城市的优秀教师。孩子们的人生,再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希望之光在一个个贫困家庭中升腾。

“从‘扶上学’到‘扶就业’,从学得好到用得上,教育扶贫的靶向还需更加到位!”警备区领导告诉记者,他们正研究设计为当地建文化休闲广场,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造福一方。同时做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让没有升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到就业技能,以便将来凭借一技之长找到合适的工作。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

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

往年春节刚过,常年在外打工的辽中区牛心坨镇李胡岗村村民刘超就会纠结:继续打工,耽误农时;请假回家,路费、误工费比土地产出多,出力不出利。今年,刘超则神闲气定。年前,他加入村“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参与了新品种大米、花生试验种植项目,一解“打工荒了田地,种地误了挣钱”的尴尬。

在扶贫帮困中,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警备区党委在一番调查后研究决定,通过开展生产、供销、扶持“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让贫困户一步跨出“两头难”。刘超正是扶贫新模式的受益者。

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对此,该警备区政委李军感慨不已:“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

然而,事实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别费劲了!”今年年初,当警备区与康平县郝官屯镇孙家屯村研究新年度扶贫项目时,村支部书记张恩海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如此情况,让警备区领导颇感意外。

原来,春节前夕,这个村已经接受省级第三方脱贫摘帽评估验收,大部分项目顺利通过各项指标考核。张书记和村民觉得,当前的项目和成果与邻镇比起来势头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再做扶贫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精力,不想再折腾了。

虽然碰了“钉子”,但警备区领导却认为:“扶贫,也得‘扶气’,不能留尾巴,必须一鼓作气。”随后,他们积极发挥县、乡、村三级的推动联动作用,加强跟踪指导。使该村转变了满足现状、“见好就收”的思想,很快就研究确立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要突破口,继续投入资金为该村修建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使该项目做大做强。

“敲竹板,响连天,村容村貌换新颜……”前不久,一封封饱含真情的感谢信,寄到了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四干休所。红纸上的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是清晰可辨。干休所官兵把它当作是对过去扶贫帮困的见证,也是对现在和今后工作的鞭策。

康平县东升满族蒙古族乡五家子村是该干休所定点扶贫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成果,有的官兵认为帮扶成效已经很明显,加之当前所里人手少,扶贫分散精力多,可以缓一缓了。

警备区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反骄破满。带领干休所官兵,积极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面对面研究,逐项拉单列表,研究筹划年度脱贫计划方案,很快确立150亩品种地瓜、3.5亩白沙山药、100头繁育母牛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试点项目,并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

春意催人奋进。2019年五家子村建设新规划,已跃然纸上。林荫绿廊、魅力广场……过不了多久,一切或将成为现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