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军区协调军地共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池”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晓 刘建伟等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2-05-17 06:51:18

辽宁省军区协调军地共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池”——

敞开营门让教育“破壁出圈”

■王晓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鲍明建 赵雷

辽宁省军区官兵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谭长俊摄

挑 战

教育者如何面对“Z世代”

前不久,辽宁省军区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军地研讨会。会上,不少带兵人和院校专家都对“Z世代”发出这样的感叹:“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又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世代。恩格斯说过:“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资讯爆炸的环境下,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究竟还能发挥多少作用?辽宁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闵守斌一直在思考。

“都说军营是个大熔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那团‘跳动得最炙热的火焰’。”闵守斌告诉记者,他们做过一项调查,大多数官兵对于军旅的期许,用一句话足以概括:“进来一块铁,出去一块钢,而且是合金钢。”

这份调查问卷显示:当被问到“对自己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超过92.6%的战士认为是干部、班长骨干和老兵。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面对新事物,必须找准正确的方法。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律从哪里去找?“从教育的主体对象本质需求上找,从对战士影响最深的带兵骨干、政治教员身上找。”这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的共识。

“教育方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闵守斌看来,摸准脉才能下准药,新生代官兵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被动服从的角色,而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经历者和体验者,要让他们不对教育产生反感,就要在多年来形成的“单向灌输”教育关系基础上,尝试创建“多边交流”关系。

尝 试

将选择权交到受教育者手中

“你们这堂课讲的是什么?”

“党史教育。”

“具体讲的是什么理论?”

“党史教育。”

每每回忆去年和一名大学生新兵的对话,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副主任尹伟就如芒刺背。到基层检查教育,他一方面为很多优质课鼓舞着,另一方面也被一些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内容刺痛着。

回到机关,踱步走到窗前,窗外春意正浓。“教育者,不能做桃花源中人。”反复咀嚼这句话,尹伟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句诗词: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

当今的00后,被称为“先会打游戏才会系鞋带的一代”。如何让年轻战士对教育像打游戏一样积极?“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某中队指导员李宽想到了战士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网络名言。增强互联网思维,将传统教育与最新互联网特点充分融合,与时俱进才能跨越年龄的代沟,沟通无阻,让教育入心入脑。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宽向大学生战士左利欢转发了新媒体H5产品《党史中的“六地”辽宁》,一时在连队中引发热议。手指轻触屏幕,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上的英烈名字变得清晰可见,一段尘封的历史就此展开。

“指导员,咱啥时候能去实地看看。”面对左利欢和战士们渴望的眼神,李宽欣慰地回答:“可以考虑。”

其实,李宽心里有个更大的设想。

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他发动全连战士聚焦辽宁“六地”——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自主创作新媒体教具,互相讲解浏览分享,最终评比出最具人气的国防教育基地,作为下一步走出去参观见学的路线选择。

“这简直就是制作旅游攻略评选赛嘛,等我们做好,您可别说话不算数。”面对战士们的热情,李宽回答得笃定:“肯定去!”

突 围

军地协作奏响教育保障大合唱

“地方教育场所、实践课堂比比皆是,能不能成体系、常态化用起来?”“不少军兵种部队在一起,能不能走开区域协作路子?”“如何下好资源统筹一盘棋,奏响教育保障大合唱?”

主题教育筹备会上,省军区领导提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引领着大家的思路翻腾,逐步形成共识:“封闭的教育只会封闭头脑,开放的时代要充分利用起各方资源。”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留存了一大批红色资源。省军区党委一班人感到:这是军地共同创造的红色品牌和宝贵财富,更是庞大的教育资源。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对“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进行梳理,及时发布首批《辽宁省就近就地深化主题教育红色资源清单》,供省军区系统单位和辽宁驻军部队官兵进行“点单”学习,引导官兵去红色遗迹感受初心使命,为推进军地协作、烧旺教育炉火奠定基础。

教育日,阜新军分区联合市文旅局、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等部门,规划出3条“红色教育路线”,组织官兵带着问题“按图索骥”,开启了一场场自我教育的思政课。曾经一度被认为“无趣”“乏味”的课堂,真正接上了地气。

在沈阳铁路陈列馆,省军区沈阳某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潘红宇主动当起了讲解员。“30年前,我从沈阳到郑州整整坐了36个小时绿皮火车,而且是站票,特别遭罪。”行至詹天佑馆,潘红宇一边讲述当年自己到郑州上军校时的场景,一边对着年轻官兵感慨:“如今,沈阳到郑州的高铁就几个小时,你们现在可比我当年幸福多了。”

议一议身边变化,想一想发展原因。参观返回路上,大家热烈交流,自豪之情、报国之志愈发强烈。

沈阳警备区把情景课堂设在革命圣地,把教育课堂搬到红色场馆,每年分批组织官兵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场所,感受传统强化记忆。

教室的围墙被推倒,敞开大门上大课。如今,走进红色场所“资源池”开展主题教育,已成为省军区官兵的新时尚。

盘 活

涵养专家“蓄水池”,激荡教育“一潭水”

一方小小屏幕,一头连着军营,一头连着高校。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你看见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视频那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杨秋生一堂《祖国见证:我们磅礴的力量》思政课,从历史事件讲到理论创新,从时代背景讲到巨大成就,从抗疫成果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抗疫斗争艰苦卓绝,‘中国答卷’举世瞩目。”那些同舟共济、合力抗疫的壮举在官兵脑海中激荡。

邀请地方专家讲座,犹如引入活水,帮助官兵开阔眼界,唤醒内心力量,突破认识界限,最终达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官兵们用阵阵掌声传达这样的讯息:他们在接受,他们在思考……

“军地共教共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对省军区来讲更是鲜明优势。”辽宁省军区一位领导表示:“疫情之下,敞开大门邀请院校教授‘云授课’,是一次全新尝试。”

去年年初以来,结合国防动员潜力调查,他们要求各军分区积极发挥“协调军地、服务三军”职能,对各地高校、党校进行走访,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底数、组教成效、建设成果,盘活高校资源。

截至今年年初,他们先后汇总全省200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数据,建立“60名教育专家库”“120名普通教师库”,打造多维一体教育课堂,让教育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像杨秋生这样的一批“魅力型”思政教师,进入“教育专家库”。他们的课堂既“实”又“活”,不时赢得笑声、掌声和赞叹声,官兵不仅“抬头率”高,“点头率”也高。

随着各种教育资源在高校之间与军地之间活了起来、思想政治教员“资源池”深了起来,一场场主题教育也正在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年轻官兵的心里走。

生 机

感觉不到教育,有时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次次红色之旅,一场场专题讲座,让中士袁伟的思想发生了不小转变。

“感觉历史就摆在面前。”看得越多,思之越深。信仰的种子,渐渐播撒在了年轻人的心头。

“感觉不到教育,有时就是最好的教育。”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教育干事贾文暄说,“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了起来,我到军营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多了,从很多高校专家教授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

如今,每次讲课前,贾文暄都会从优质教育“资源池”汲取好的理念、经验和案例。由于多次修改,他的授课笔记看着像“天书”,但一搬到课堂上,战士们像听“评书”。一堂45分钟的讲课,10多次被掌声打断。望着战士们发光的眼神、涨红的脸颊,贾文暄知道自己讲的“理”,拨动了大家的心弦。

一切在悄然改变。伴随“朋友圈”日益扩容,辽宁省军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布局越来越宽广。

“这只是个开始。”辽宁省军区领导坦言,军地共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池”,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有待激活的能量还很大。

“步入新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如何作为?看着、听着、品着,记者似乎摸到了“门道”。

“电子失恋”是个什么“梗”?

■王 晓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鲍明建

尽管有心理准备,辽宁省军区某大队教导员林乐仍没想到,“思想碰撞”来得竟然这样快!

在新兵党史教育第一课上,还没等林乐开口,大学生新兵田浩帛便举着手里的教学提纲问:“建党建军、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这些历史我们上大学时就知道了,没必要再讲了吧?”

那一刻,林乐既惊讶又无奈。

入伍前,田浩帛是一名法学硕士研究生,平常喜欢刷微博,关注时事热点。调查显示,在该大队同批新兵中,类似田浩帛情况的不在少数。

“网生代”“二次元”“拇指一族”……具有鲜明网络时代特征的新生代来到军营,既为部队注入新鲜血液,又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兴趣列表。

“他们知识丰富,信息获取面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林乐眼里,现在的战士甚至不如自己当排长时那样“听话”。

时代列车飞驰而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方式能跟上“网生代”的新需求吗?传统“知兵录”能解开时代“表情包”吗?

“尽管我比这些新兵大不了多少,但我有时确实看不懂他们。”该大队军士张明坦言,思维跟上新生代战士不容易,“连聊天都聊不到一块儿去”。

有一次,张明听说一位新兵“电子失恋”了。当天,他就借班务会之机,搞了一次“树立正确恋爱观”教育。班务会上,他点名安慰那位新兵,却发现对方一脸惊讶。

“班长,其实不是你想的那样!”这名新兵一番解释,张明才知道:所谓的“电子失恋”,是指某部影视作品完结后,在观众心中涌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用来表达对某部电视剧的回味与不舍。

这件事过后,张明感叹:自己和新生代战士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太大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乐和张明的遭遇不是孤例。面对自我意识强、个性特点突出的“网生代”,不少带兵人感叹与他们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有的带兵人看不懂“网生代”的“新世界”、看不惯他们的“新行为”、看不清他们的“新表情”;有的带兵人对战士花名册“一口清”,对战士的“心电图”却猜不透……

看不见的网,成了一堵无形的“墙”,拉开了官兵的距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梁 平

习主席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敢于打破老观念、冲破老套路、突破老办法,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进。辽宁省军区协调军地共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池”,让优质政治教育资源流动起来,便是题中应有之义。

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年官兵,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今天,有些教育脱离了强军兴军的生动实践,陷入了“空转自转、自我服务”的怪圈;有些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概念来概念去,把道理讲空了、讲远了。

拒斥新生事物,不吸收时代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停滞不前。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蓄能池”,就得把施教力量和教育资源统合起来,形成整体抓教、合力抓教的大格局。

创新红色课堂。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引入新技术新形式,构建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挖掘整理一批经典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家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不断增强红色资源的传播力、影响力,让官兵“学”得更通透、“悟”得更深刻、“行”得更坚定。

建强红色师资。与地方院校加强沟通联系,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别官兵的需求,建立共建共享“名师库”,推动红色师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开展教学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计划共拟、教员力量共配、精品课堂共造等方式,最大程度盘活教育资源,让授课内容更精彩、更能走进兵心。

盘活军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池”,不是简单的合并叠加,而是力量的优化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效应”,而是聚能释热的“化学反应”。只有建立健全高效的军地联动制度机制,才能“联”到一起,“育”出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由“单向发力”向“多频共振”转变,由“传统施教”向“网络施教”转变,由“闭门自转”向“开门互动”转变。只要我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部队政治教育必将在紧跟时代中渐入佳境,在贴近官兵中春风化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