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迷彩的宣传员走进牧场毡房 军民团结带动民族团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延霖 谭健 等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2-05-28 08:31:38

穿迷彩的宣传员走进牧场毡房

——青海省军区以军民团结带动民族团结纪事

■李延霖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谭 健

播洒阳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谭 健文/图

2013年以来,青海省军区组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发挥政治强、语言通、分布广、情况熟的优势,走村寨入帐篷,进家入户,广泛开展党的富民政策宣传普及、国防双拥文化推广、精神文明新风传播等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心灵之桥在同声相应中搭建

军营中的“藏语角”

“草原上的花只有互相簇拥、一起绽放,才能点缀出更美的景色,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攥指成拳,伟大祖国才能更加稳定繁荣。”分队长索南扎西流利的藏语直切主题,围坐在一起的藏族群众纷纷拍手称赞。

前不久,在海拔43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一场宣讲会正在举办。流利的藏语宣讲娓娓道来,将党的富民政策、迎接党的二十大等相关内容,送进当地群众心坎里。

称多县位于青海省中部,全县近7万人口中藏族群众占98%以上。当地许多村子地处偏远,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群众听不懂汉语。2021年4月,称多县人武部按照上级要求,遴选精通藏汉双语、善做群众工作的官兵、文职人员和民兵,组建穿迷彩的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走进牧场毡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

2013年省军区刚组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时,第一批16名成员中有8名汉族官兵,韩榕就是其中一个。如今,青海省72.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活跃着省军区系统数十支藏汉双语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人人会说藏语。韩榕自豪地介绍,军营“藏语角”已经成了省军区所属部队的一大特色景观。

原来,为方便汉族官兵学习藏语,从省军区机关到各军分区、人武部,纷纷开设营区“藏语角”,采取集中授课、一对一口语练习、情景模拟对话等方式,让大家轻松学用藏语。业余时间,树荫下、草地上、操场边、道路旁,官兵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一对,不时发出“乔逮冒、羌通、冈鸠吉、扎西德勒”等词汇。

“累了就歇歇,别再为明天烦恼;烦了就说说,我会是你忠实的听众。”“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醒来更让人明白;人要深爱的,下辈子还要接着爱。”海北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成员张博说,《青海藏族话问候语58句》饱含对藏族人文历史、风情习俗、会话发音特征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官兵手中的《汉藏双语对照常用语手册》同样能拉近军民之间、民族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服务之路在同气相求中拓宽

“马背上”的宣讲团

3月22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草原上歌声阵阵,一曲原生态藏族歌曲在达玉村村委会悠扬唱响。

今年,野牛沟乡武装部配合县人武部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编入歌词,赶赴交通不便的民族村镇向农牧民宣讲。

进入新时代,青海省已发展成为祖国西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5万公里,实现了所有市州和30个县级行政区通高速。省交通战备办公室有关领导介绍,全省目前共开通航线129条。

“立体交通越发达,越不能忽视偏远山区、牧区群众的需求。”省军区领导明确要求,各个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现代化技术手段要用好,传统的马驮肩扛也要用好。”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队长白玛松毛说,军分区机关距藏族群众聚居牧区尽管有的仅100公里左右,却需要翻越好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山路最窄处仅容一辆车通行,很多时候只能骑马。

“昨天,我家里来了马背图书馆、马背巡逻宣传队,他们宣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惠民政策,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听得也很认真。”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达玉村牧民多杰说。

“牧民迁徙到哪里,宣讲队就跟进到哪里。”省军区所属多个军分区遴选会骑马的宣讲员,组建“马背宣讲团”,将政策信息送到牧民身边。如今,已有10多支“马背图书馆”“马背宣传队”,顶风冒雪驰骋在雪域高原,为牧民们送去党的关怀。

精准脱贫中的种植养殖难题,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疫情防控的政策规定,森林草原的防火灭火……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三级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成员精心梳理相关知识,人人成了“多面手”,个个堪称“问不倒”。

“‘马背宣讲团’有求必应,可帮了我们不少忙,提供的服务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牧民果来说。

帮困之策在知冷知暖中寻找

高原上的“花木兰”

4月,高原上暖意渐浓。“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队长张丹瑶一边盘算近期宣讲计划,一边惦记着去年看望过的两位蒙古族孤寡老人。

2018年12月27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正式揭牌成立,茫崖市人武部随之组建。2021年3月8日,茫崖市人武部协调市党政机关遴选民兵骨干,组建高原“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小分队下设政策宣讲、群众工作、双语翻译、事务协调等5个小组。高原“花木兰”汇聚6个民族的女民兵、女退役军人,平均年龄29岁。她们利用自身文化水平高、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政策,主动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

去年6月4日,“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来到茫崖市花土沟镇平安巷社区宣传党的政策,偶然从社区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社区两位蒙古族孤寡老人身有残疾。身为蒙古族的张丹瑶当即带领队员赶到两位老人家中了解需求,帮老人干了不少家务活。两位老人不太懂汉语,张丹瑶就用蒙古语和老人聊家常。得知老人生活不便,“木兰”们还积极联系茫崖市民政局和市残联,与省州相关养老机构协调沟通,当月便把两位老人送到西宁市海东区社会福利院。

“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组建一年多来,已经成了茫崖市各族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去年4月,“木兰”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成立不久,便赶到200多公里外的五矿盐湖,组织开展“送党史、送文化、送温暖”活动。在那里,600余名工人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生活单调、实际困难较多。小分队成员在送上文化节目的同时,广泛听取一线职工心声,收集汇总困难需求,协助他们解决了6项生产生活难题。

“‘木兰’小分队走这么远,为我们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现在大家一起加油干,盐湖有发展,个人得实惠。”五矿盐湖工人张辉说。

据了解,与高原“花木兰”相媲美的,还有“石榴籽”宣讲队等特色品牌。

国防之责在全民参与中强化

巨变中的“红军沟”

今年4月,曲麻莱县人武部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走进曲麻莱县巴干乡寄宿制小学,为师生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这也是小分队的重要职能之一。

“从理想信念这个‘根’入手,为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鼓励大家真正把参与支持国防建设作为责任和义务。”曲麻莱县人武部政委辛海如是说。

青海省红色资源丰富。1936年7月,3万多人的红军队伍来到班玛县休整、筹粮,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境内停留20余天。在亚日塘子木达沟口石崖上,取道甘南北上的红军书写下了北上抗日的标语。这段珍贵历史一度尘封,鲜为人知。

历史的重重帷幕揭开后,子木达沟被当地藏族群众亲切地改称“红军沟”,红军渡过的桥被称为“红军桥”。红军当年遗留下来的军锅、马鞍、草帽等物品,陆续交给政府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红军沟”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非昔比。如今,“红军沟”所在的班玛县有着“中国最美藏乡”的美誉,藏雪茶成为红色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拳头”产品,全县种植面积超过1200公顷,受益农户逾万户。

放眼大美青海,像“红军沟”一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省军区各级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推动“人民军队、全民国防”的理念深入人心。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与当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原子城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关联在一起,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今年上半年征兵时节,果洛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翻山越岭,唱着80多年前的歌谣,把征兵政策送到海拔3800米的玛沁县东倾沟乡。宣讲一结束,牧民达瓦卓玛就打电话给在外上学的儿子,鼓励他报名应征,到军营接受锻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