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这些重大科技值得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冯华责任编辑:汤传飞2018-01-08 08:12

摘要:刚刚过去的2017年,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创新活力和创造伟力。

深海科考——

“七龙”探海 更深更远

刘诗瑶

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距中山站38公里的陆缘冰区进行卸货作业。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摄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2018年对国家深海事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2018年,我国将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深海探索中占据先发优势。

深海装备,是深海大洋调查的有力保障。今年,会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为抓手,促进深海技术的创新突破。比如持续推进“蛟龙号”和“潜龙二号”的技术升级与应用,加快11000米ROV系统的研发与海上试验。

海洋调查船队伍也是建设重点。2018年是大洋勘探工程船和深海高效综合调查船这两型新船建造的攻坚年,力争按计划完成船舶建造的主体任务,为2019年初交船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蛟龙探海”一期工程的关键一年,将大力推进“三龙”变“七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进行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支撑的“龙宫”,为大洋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打好基础。

软实力方面,将继续努力构建《深海法》配套制度体系,同时大力加强深海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此外,还要加大深海科考的频率,提高深海科考水平。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海上调查业务化工作的组织模式、协调机制、成果管理模式等,计划协调、组织开展6个航次、约650天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重点海区、多个领域的综合调查工作。海洋缺氧、大洋微塑料、海洋放射性等调查工作,将与深海资源调查、深海环境调查一并成为大洋调查业务化、常规化调查内容。

“新的一年,我们满怀期待,目标是深海探测更深、更广、更远。通过进行更多更优的海洋科学考察,促进深海事业迎来新的突破。”刘峰表示。

免疫疗法——

治疗癌症 造福患者

赵永新

在国外已应用多年的免疫疗法,有望在今年造福国内患者:就在去年11月、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审中心(以下简称CDE)先后受理了两个免疫疗法新药的上市申请,分别是美国百时施贵宝研发的纳武单抗和信达生物(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信迪单抗,主要适应证为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氏淋巴癌等。如果不出意外,这两种抗癌新药有望在2018年上市,造福患者。

免疫疗法的原理为通过多种手段,调节、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这一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肿瘤新疗法,在2013年被《科学》杂志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专家介绍,我们的身体由无数细胞组成,大家和平共处,身体就可以保持健康。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就像是“警卫队”,帮助人们抵御外敌入侵。它表面有特定的蛋白受体,在身体里到处巡逻,辨认其他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判定其是否为肿瘤细胞。但是,某些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其表面的一些蛋白像是伪装的“面具”,让T细胞辨认不出来,肿瘤于是得以不断生长。

针对这个机理,免疫疗法从两个途径来对付肿瘤。一是改造T细胞,增强“警卫队”的能力;二是揭穿敌人的“面具”,让“警卫队”T细胞能正常识别出肿瘤细胞。PD—L1正是肿瘤细胞的“面具”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如火如荼。根据CDE公开临床信息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国内开展的PD—(L)1试验共有80项,其中国外药品37项、国内药品43项;有49项试验进入了临床Ⅱ期或者Ⅲ期。

国际上第一批尝试免疫疗法的晚期黑色素瘤病人中,已经有人存活了15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免疫疗法等新技术的发展,被认为“绝症”的癌症有望逐渐成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