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京2500公里,“这里是我们的国土”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满超刚 王金亮责任编辑:乔楠楠2018-11-29 00:32

摘要:他们,就是漠河中队,这支中队虽地处偏远地区,却成为武警黑龙江总队的“标杆”,边境一线上最鲜艳的“红旗”。

虽然环境艰苦简陋,但甘于奉献的赤诚从未搁浅——

苦中谋发展,军民促融合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曾爆发震惊全国的特大森林火灾,近百米高的火墙横扫一切。当年漠河中队中队长杜忠武在“五·六”大火中不畏艰险成功转移犯罪嫌疑人的英勇举动,至今还让人历历在目。

30年过去了,如今的漠河市林区,在曾被大火侵袭的林地里穿行,喜阳的白桦树已经重新萌发、开始生长,一片生机盎然。

回首过往,我们意外地发现漠河中队的建设发展历程与大兴安岭林区的重新萌发似乎异曲同工。中队组建之初,居住在漠河市人武部的单层砖房内,条件十分艰苦。

1991年中队搬迁到新营区,官兵住上了新营房,有了新营院,唯独缺少训练场。党支部“一班人”决定带领官兵亲自动手,修建训练场,改变眼前的困难。经过十余年的接力建设,中队训练设置一应俱全,硬件条件较过去也有了很大改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队的发展稳步向前。2007年中队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在现有两层的营房上增建一层,同时对楼体外侧进行了全面翻新。眼看着新营房竣工,官兵们说,生活条件好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可不能丢。由于漠河气温寒冷,每年无霜期到来,房前屋后积雪融化的速度远比官兵清理的速度快,日积月累导致墙皮受潮霉变脱落。官兵们就自己动手刮腻子、刷涂料,虽然颜色稍有不同,但一直平整干净。

近年来,中队不断发展,人员不断增多、装备不断配齐,现有的营房面积明显不足。面对居住环境日渐艰苦的现实困难,中队党支部“一班人”提出“一屋多用、居住优先”的改造概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带领官兵积极调整营区和房间设置,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条件,奋斗的经历如同20年前兴队的景象再度重现。

过去的青春是用来回味的,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说不定有一天帮助过、参与过漠河中队建设的你,也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故事,代代相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