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导弹旅:列装不到一周迎来战场“首秀”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永刚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1-17 08:25:02

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列装不到一周迎来战场“首秀”——

发射场坪“静悄悄”

北风呼啸,寒气逼人。1月3日,萧瑟苍茫的北方大地,一场战斗力建设检验性演练拉开战幕——这是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组建以来的战场“首秀”。

一辆辆导弹战车背负“大国长剑”驰骋在山间小道,突破导调组设置的重重“障碍”,顺利占领发射阵地。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名名操作号手从战车驾驶室中跳出,奔向各自战位。发射场坪上,以往热火朝天的场面不见了,几名操作号手左奔右突,按下一个个按钮,如行云流水般完成全套操作动作后,导弹模拟发射成功。

旅长马赜终于如释重负。此时,距某新型导弹正式列装该旅还不到一周。

去年4月,火箭军首支直接组建的新型导弹旅诞生,马赜被任命为首任旅长。

“过去,一支导弹旅的组建犹如凤凰涅槃。”马赜介绍说,从抽组集训队、试训队到最终成旅,往往历经数年,有的甚至组建数年还没有列装装备,形成战斗力则需要更长时间。

“宁愿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这是过去导弹旅建设的响亮口号。而今,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掌握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人才成为引领新质战斗力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手,赋予了人与装备新的辩证关系。

组建之初,为了快速磨砺锤炼号手,旅技术室工程师王征带领3名技术干部,仅用3个月便研发出一套地面测试设备,满足了全旅号手的训练需求。

演练现场,一级军士长夏书志正在对照装备梳理操作流程,这是入伍26年的他接触的第4种型号导弹。夏书志回忆说,刚入伍时,发射一枚导弹需要上百人,如今仅仅需要数人就能把庞然大物送上蓝天。

俗话说,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学艺。夏书志今年45岁,8个月前他所在发射营整建制转隶到现所在旅,他也从原来的控制号手变成发控号手。“控制”到“发控”,一字之差,但要学习的专业从大系统到全系统,内容比以往多了好几倍。

随着武器系统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号手完成的动作大幅减少,很多流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记者看到,发射现场,号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战车上的显示屏,随时掌控着导弹的发射状态。

“心随导弹一起飞。”发射四营二级军士长杨子奎这样形容自己21年的军旅生涯。他说,以往号手只是操作者,按照流程完成动作就能确保发射成功。如今,若没有同导弹“你中有我”般的熟悉,就摸不准导弹的“脾气”。

刚刚参加完旅预任营长考核的发射四营副营长徐刚,拿到96.4分的成绩后仍不满意。他说,只有平时拿满分,才能确保战时能打赢。

旅政委李保国担任团政委时,熟练掌握全团所有型号武器专业,是基地政工干部学军事的典型。此次演练前,他刚刚参加完基地组织的导弹专业抽考。“信息化装备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基础。”李保国告诉记者,旅队列装的新型武器,实现了操作智能化、设备集成化、仪器小型化,测试、加电等动作能够在机动转进途中完成,大大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

“连接电缆!”发射一营二连连长张艳飞下达口令。记者发现,以往需要连接28根电缆的“满场飞”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2名操作号手快速就位,三下五除二就将电缆连接完毕,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

武器装备优化,人员结构编成不能弱化。在该旅,人人都是战斗员,都要成为导弹专业的行家里手。

四级军士长崔志亮在老单位是文书兼军械员,干得风生水起。转隶到现所在旅,被任命为导弹装填号手后,崔志亮当即拜同为四级军士长的专业骨干华德喜为师,从零开始学专业,如今已能够上装操作。

演练成功不等于发射成功,发射成功不等于实战打赢。广袤天际间,该旅一辆辆导弹战车转换发射阵地,练对抗、练战法,掀起一轮轮练兵热潮。据悉,该旅已受领实弹发射任务,即将亮剑高原。

采访手记

人在流程中 心随导弹飞

过去,由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较低,操作程序相对繁琐,对官兵的操作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兵王”王忠心曾说:“操作中百分之九十的故障来自人为因素”,这句话生动反映了人在导弹发射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必须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才能成为合格的导弹操作号手,才能完美地诠释“人剑结合”。

列装不到一周,官兵便能驭剑出击,这首先源自组建8个月来全体官兵的日夜拼搏。他们到厂家见学、到院校取经,背规程、跑电路、钻原理,用模拟器材练动作、练流程,在武器列装前已具备熟练驾驭新型导弹的能力。

其次,得益于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装备需要号手操作的动作越来越少,发射准备时间也大幅缩短。然而对操作号手来说,必须精通武器装备原理,每操作一个动作,要掌握动作背后武器的工作状态,做到“人在流程中,心随导弹飞”。(杨永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