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探访火箭军某导弹旅:跟着导弹战车暗夜出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建伟 鞠英杰 董岸松等 责任编辑:王凤 2022-03-21 11:27:58

【微 观 训】

大国“剑客”时刻准备着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鞠英杰

走进火箭军某导弹旅,记者怀着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有关导弹部队的一切,似乎总是带着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是一群怎样的军人?”在跟着导弹战车驰骋山峦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这个问题时常跳进记者脑海。

听着雷霆战车的咆哮怒吼,目睹基层指战员的严谨细致,感受大国长剑起竖时的震撼……记者心中的答案也逐渐清晰——

在这支部队的每个战位上,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一种锐意进取的蓬勃朝气、一种大国“剑客”所应具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科技素养……

走进一位营长的宿舍,书柜里摆满了军事战略前沿书籍。和这位营长聊天,记者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作为火箭军部队官兵,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得足够长远,这样才配得上这柄‘大国长剑’。”

导弹武器精密复杂,优秀“剑客”的培养殊为不易。在这个旅的操作训练大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拟训练装备。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这些科研成果大多来自基层一线,出自官兵之手。利用这些器材,官兵们实现了“没有装备能操作、拿到装备能打仗”的目标,部队也完成了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人才技能储备。

大国“剑客”时刻准备着。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南国密林,导弹发射车碾过一年四季,操作号手历经独属于军人的“风花雪月”,战车成为他们朝夕相守的亲密战友,“发射”成为他们口中的高频词,一大批东风“剑客”正在练就快如雷霆、变幻莫测的高超剑法……

跟训的一天天、经历的一幕幕,仿佛一道道车辙深深印刻在记者脑海里。从一个个火箭军官兵身上,记者强烈感受到: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大国竞争越发激烈,没有人能准确地勾勒出未来战争的轮廓,但作为大国长剑的执掌者,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有一群军人正时刻准备着!

【战位亲历】

战地记者探访火箭军某导弹旅——

跟着导弹战车暗夜出击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鞠英杰 通讯员 董岸松

夕阳如火,大国长剑静静蛰伏,伺机锋芒出鞘——

弹道延伸到哪里,他们的目光就追随到哪里

太阳落下了枝头,天空切换了颜色,山林仿佛瞬间被按下了“静音键”。

置身火箭军某旅驻训场,朔风凛冽、凉意袭人,一片片迷彩伪装网星罗棋布,与周边山形浑然一体。

记者俯身钻进一处伪装网,实战演练之前的紧张气息迎面扑来。数辆导弹战车组成的钢铁巨龙已去除伪装,官兵们正上下翻飞检查车载设备;营地四周的警戒点高度戒备,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和物……

一名年轻的上等兵手持电筒,趴在车底仔细察看车辆轮胎状况,逐个确认每一个插销是否状态良好。“任务前的状态检查太重要了,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战争胜负。”记者注意到,这名上等兵讲的不是“任务成败”而是“战争胜负”。这名军衔不高但格局不低的战士,令记者刮目相看。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每一名官兵,对战争中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理解既简单又深刻,每个人都好似指挥员,但又都是战斗员。这让记者不禁感慨,在火箭军由“兵”变“军”的转型跨越中,他们的思想已率先突围,虽身处“大山一隅”,却始终心系“战略全局”。

“轰!”钢铁巨龙发出了咆哮,急促的哨音骤然响起,连长刘友闯提醒记者:“这是进行全营作战筹划的信号。”

“大战”即将打响,帐篷外人流车流急速穿梭。记者紧跟着刘友闯,向营指挥所疾步走去。

营指挥所在一辆运输车的车厢里。不大的车厢内,各种信息化指挥通信设备一应俱全。踏进车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地图:一幅作战地图,一幅世界地图。

此刻,营作战筹划会正紧张召开。营长刘洋依据作战地图,详细部署每个发射单元的行动时间、路线、信号以及沿途警戒设置和突发情况处置要点……作战地图上各色标记一目了然。

“我们战略导弹部队,是王牌更是底牌,一举一动都连着国家战略全局,大家必须听令行动,确保准时发射。”部署完毕,刘洋话锋一转。大家的目光转移到那幅地图上,刘洋的手指方向犹如一个红色的导弹箭头。

刘洋告诉记者,他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作战方案放在世界坐标中去衡量。围绕作战方案的讨论还在继续,既聚焦局部研究战术问题,又着眼全局讨论战略定位……

走出指挥车,外面已漆黑一片。透过这两幅地图,记者感到这群基层一线指挥员向战的目光正穿透这漆黑的夜幕。记者坚信,弹道延伸的方向,就是他们目光追寻的方向。

遭“敌”袭击后,火箭军某导弹旅官兵在防护状态下奔向战位。

月上枝头,铁甲长龙雷霆出击——

一路见招拆招,战斗力在不断提速

寒月之下,朔风如刀,大山轮廓一片肃杀景象。

“轰隆隆……”数十辆战车齐声发出怒吼,烟尘夹杂着柴油味直扑鼻腔。仅仅数分钟,战车已完成集结编队。营指挥所迅速“变身”,刚刚还是全营的“中枢神经”,如今已变成一辆运输车。

好快!这是记者跟车同行的第一感受。高山峡谷间,数辆导弹发射车与运输车交替着狂飙突进,卷起漫天沙尘。

现代战争亮剑弹指间,分秒定乾坤。随车指挥的旅长张文斌告诉记者,检验和锤炼部队火力突击和快打快撤能力是这次考核的重点。因为战场上敌人不会给我们准备时间,只有把快打快撤本领练过硬,才能赢得战场主动权。

为了达到伪装防护的要求,所有车辆只能打开防空灯。颠簸中,大山的轮廓和树枝的影子飘忽不定,发射车翻土岭、越壕沟、蹚冰河,车轮碾得砂石路咔咔作响。

“坐稳了!”驾驶员尹世杰突然猛打方向盘,巨大的发射车就像一匹烈马被勒住了缰绳,猛地调转了方向。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发射车又恢复了常态,平稳地向前驶去。

“刚刚是怎么回事?”记者向后望去,目之所及黑漆漆一片。

“那个地方是一个急转弯,白天我们已经提前勘察过了,并作了特定的标记。”连长刘友闯解释道,“导弹发射对时间要求特别精准,路上快一分钟,按时完成任务就多一分保障,所以每次部署到陌生地域,我们都要第一时间摸清周边的战场环境,大到地形地貌,小到拐弯岔路,都要熟记于心。”

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发射分队除了需要应对恶劣环境带来的“自然挑战”,还有蓝军分队设置的对抗课目——“敌特”袭扰、化学沾染、卫星临空……官兵们见招拆招快速前进。

抵达发射阵地,只见发射号手徐文涵抱起满满一捆电缆一路狂奔,等到记者反应过来,发射车和指挥控制终端的连接已经建立。见此情景,记者不禁感慨:在黑夜环境中,这么短的时间内,一边奔跑一边铺设光缆,不知道徐文涵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练就今天的技能。

战斗进入关键期,隐蔽待机的树林里漆黑一片。仅凭微弱的头灯,班长王见一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此时,他身穿防护服,手持一个巴掌大小的指挥终端,手指在上面灵活操作,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点火发射。

“微光下操作还能这么快、这么准?”操作完毕,记者询问训练窍门。王见一介绍,营里每周都要组织夜间训练,不仅是微光操作,还要训练夜间转载、全防护状态下操作、夜间部署转换等诸多课目。“只是手熟罢了!”王见一轻描淡写的话语里充满着自信。

回营途中,夜依然黑得像墨水,只能隐约看见前车的尾灯。突然,记者明显感觉到战车提速了!

近年来,火箭军部队大抓实战化训练,自我加压锤炼,深钻细研战法训法,独立发射能力显著增强,战斗力也在不断提速。

部队转进途中,分队指挥员正在进行紧急筹划部署。 袁伟 摄

一夜鏖战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复盘总结则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

他们的目光,始终瞄准下一场战斗

这是一处新的部署地域,先遣野营分队早已完成野营伪装。

随着各路车队陆续返回,对讲机里的嘈杂声逐渐平静,官兵们陆续进入宿营地,刀光剑影的对抗演练宣告结束。

宿营地一隅,记者没想到,战斗又以另外一种形式打响了。

复盘总结会现场,一张张打分测评表、一个个现地采集的数据、一条条特情处置报告……明亮的灯光下,作训参谋紧张地汇总数据、梳理情况。“这些还冒着热气的资料,都是刚刚从演练现场采集下来的。”作训参谋张凯说,每一次复盘总结,他们都当成一场战斗来打。

“处置特情简单化、梯队通联不够高效、三防小组情况处置不够迅捷……”根据战场导调组反馈的信息叠加梳理,问题逐一浮出水面。

“演练中出现的问题,直指我们战斗力的薄弱环节,早一点找到它、破解它,是提高打赢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参谋长张进看来,有时候战斗力需要逼一下。

帐篷墙上,显示器的时间在一秒一秒流逝。指挥平台大屏幕上,本次演练的录像、图片不断回放,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析透、研究清。

问题,问题,还是问题。“怎样精简筹划,提升指挥效率”“怎样实现多种手段实时通联,强化‘动中通’本领……”窗外寒风呼啸不断掀起伪装网,室内灯光映照下官兵讨论格外激烈,每一个问题都在引发“头脑风暴”。

一套复盘研讨材料、一套战斗力评估报告、一套考核问题清单。复盘结束,每一名指挥员都拿到了这样一套“大礼包”。

走出帐篷,天空已微微泛起了鱼肚白。一阵冷风迎面扑来,大家的头脑更加清醒了。

又是一个通宵。刘洋告诉记者,在组织对抗演练时,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常态:“这些年我们列装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尽快让这些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等不得也慢不得。”

不远的前方,经过一夜征战的发射车完成了擦拭和伪装,静静蛰伏在待机区,空气中弥漫的柴油味还未完全消散。

更远的前方,一排排迷彩伪装网再一次遮住了天穹。它的下面,蛰伏的是一批批时刻听从指挥的大国“剑客”。

蛰伏,是为了更快的出征;出征,是为了长剑出鞘的锋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