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组织力量集智攻关,探寻教育创新的“支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永飞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2-04-12 06:58:28

探寻教育创新的“支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2月中旬,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印发聚焦“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深化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细心的官兵发现,这份意见不仅多处强调了“创新”,还列出了10个创新课题。

这份教育实施意见,折射着火箭军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实践与探索。去年以来,火箭军深入贯彻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多次安排人员深入基层调研,举办教育创新集训,组织优秀政治教员考评选拔,开展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围绕教育体系重塑“怎么突破”“如何撬动”“往哪深入”等问题追根溯源,一些“堵点”“难点”逐渐浮出水面——

有的“老政工”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要处理好主与辅、神与形等关系。面条好吃是因为面条好,而不是因为碗筷美,教育创新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

有的思想政治教员坦言,上级配发的系列教材,在实践中转化为精彩讲稿、精品好课的还不多,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效果势必会打折扣。

有的官兵“吐槽”,国内外形势、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教育跟不上时代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实践的起点。火箭军组织力量集智攻关,针对这些问题,从中找到教育创新突破点——以灌输授课为主抓手和关节点,倾力探寻以“好讲稿、好课堂、好环境、好队伍”为关键要素的教育“支点”,撬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推动教育质效不断跃升。

育人先育心 求变终求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火箭军某旅官兵意气风发地投入实战化训练。郭海涛摄

95后指导员如何读懂00后战士——

跨越“数字代沟”,升级“教育芯片”

“面对新一代青年官兵,如果不能跨越心中的‘代沟’,就难以增强教育的时代性……”

如今,面对这句耳熟能详的话,火箭军某旅发射连指导员邓东睿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的‘代沟’恐怕很难用‘代’来衡量,差个三五岁都会有很大差异。”

邓东睿专门查过“代沟”的含义——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代”的概念在官兵心里一次次被重新定义。

邓东睿坦言,身为一名95后,自己居然读不懂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00后战士。他感叹道:“年纪越小的00后战士,和数字化设备接触得就越多。跨越‘数字代沟’是教育者的必修课。”

当兵25年的一级军士长邓洋永,为带好这些“孩子辈”的战士,经常学习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回家还让儿子给自己补课。即便这样,他仍觉得力不从心。

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首先要确保“教育芯片”能够高效解读出时代的“源代码”。

多次被评为“火箭军优秀政治教员”的某部政委杜倾东认为,过去政治教员可以凭借能力素质、知识储备、思维眼界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授课,但如今台上台下都是“数码原住民”,曾经的信息优势逐渐被拉到同一个“等高线”上,有的甚至呈现信息“倒挂”状态,让“教育越来越难搞”。

时代变了,对象变了,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真心融入官兵“朋友圈”,精准读取他们的“活思想”,才能从本真本原上增强教育质效。

火箭军着力打造“好讲稿、好课堂、好环境、好队伍”,正是这样的探源之举——

定期组织摸底调研和问计问需,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升级“教育芯片”,让理论融入时代元素后,更好地入兵脑、进兵心。

针对网生代官兵特点,开设“云端课堂”,编印“融媒教材”,授课增添“弹幕点评”,灵活开展“网络问卷”“金句荐读”等活动,在努力填平“代沟”中使教育“专线直达”。

细品这些举措,不难洞悉背后的深意:“育人先育心、求变终求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不变的时代“代码”。

“东风快递”如何在教育中“使命必达”——

用好“大流量”,激发正能量

今年年初,2021年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揭晓,火箭军新媒体工作室团队获评“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之一。

火箭军官方新媒体平台上线3年多,粉丝突破5500万,总阅读量接近200亿次。近年来,“中国火箭军”“东风快递”等新媒体矩阵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聚焦用力,“大流量”持续激发出正能量。

点开“中国火箭军”公众号,一部由战士自导自演的网络短剧《新兵小封》受到官兵热捧。该剧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讲述青年军人逐梦沙场、渴望胜利、崇尚荣誉的故事,成为“全天候在线”的励志课堂。

为配合党史学习教育,新媒体平台推出“百年百事”“100年·100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网上巡礼”等栏目,新颖独特的叙事方式令官兵耳目一新。

曾几何时,对互联网是“宝库”还是“魔盒”,大家还争论不已。但现在,“过不了网络关,就上不好教育课”已成为上下共识。

火箭军针对青年官兵上网用网的特点,持续推出“媒体微课”,成为基层开展政治教育的好帮手。他们在强军网开设“砺剑讲堂”“长缨微课”等栏目,打造“原创品牌”,推出50余堂微课、100余部微视频,构建起网络“教育群”,把微课堂打造得有声有色,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推广。

今年年初以来,火箭军在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中,再次把“准星”聚焦到用好“大流量”上,推出构建“网络育人场”、打造“教育好环境”等一系列举措——

完善、推进“云课堂”建设,实现“千里共上一堂课”;探索“视频+引导”网络课堂、思想状况大数据分析等新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精准画像、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优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丰富个性化表达方式,增加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教育产品,不断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如今,随着“网络+”教育模式的推广,网络这个“变量”正在成为教育的“增量”,不断转化为蓬勃的正能量。

“扎在兵堆里的教授”为啥格外受欢迎——

播火者有情怀,讲的课才有温度

披漫天风雪,踩两脚泥泞……当顾爱云一身疲惫出现在深山里的营区门口时,官兵眼含热泪,手掌拍得通红。

从县城到营区有100多公里,山路崎岖难行。这是顾爱云第三次来到这里。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顾爱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26年,辗转南北宣讲辅导200多场次,被誉为“扎在兵堆里的教授”。听完她的课,官兵们感受一致:顾教授讲的课,我们爱听。

顾爱云早年执行任务时受过伤,造成视网膜脱落,治愈后不能乘坐飞机。但每次有任务时,她都争着报名参加。转火车、倒汽车,无论路途上多辛苦,她只字不提。她说:“扎在兵堆里,把课堂摆在导弹发射架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力量的源泉,也是我的使命。”

顾爱云只是火箭军打造的“好队伍”中的一员。她身上所具有的播火者情怀,也正是火箭军为教育者设立的标准之一。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火箭军机关及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如同唤醒,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者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爱兵情谊,更能打动官兵并使教育在大家心中开花结果。

翻看火箭军为打造“好队伍”所立的标准,不仅有“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还有“能知兵、会施教、善谈心、重身教”等要求。这些要求,成为火箭军政治教员队伍自我培塑的新坐标。

去年12月,火箭军组织优秀政治教员考评选拔,某旅助理工程师周廷扬从当代军人平凡而伟大的爱情故事切入,围绕树立正确恋爱观娓娓道来,讲到动情处不禁哽咽难语,台下官兵也悄然落泪。

评选结果出炉,这堂课入选火箭军“精品好课”,周廷扬被评定为火箭军一级优秀政治教员。担任评委的火箭军工程大学某教研室主任李斌点评说:“播火者有情怀,讲的课才有温度!”

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殊荣的三级军士长俞细文,是某基地理论服务轻骑队的兵教员。他的体会简单而直白:“教员率先为学为人,语言才有魅力,课堂上才有活力!”

“十观百课”缘何让基层官兵叫好——

千里共享精品课,减负增效两相宜

“这个好,解难解到了大家心里!”看着火箭军打造“好课堂”的“施工图”,某旅发射营教导员马宗胜不禁叫好。

让马宗胜激动的,是一份围绕培塑青年官兵精神素养遴选“百堂精品课”计划。这“百堂精品课”简称“十观百课”,由火箭军组织力量,围绕成才观、荣誉观、奉献观、挫折观、生死观、法纪观、道德观、婚恋观、消费观、网络观10种价值观,采取海选推荐、逐级评审、优中选优等方式遴选而出,以便让官兵学有“好本子”、教员讲有“好稿子”。

“讲课不难,讲好不易。”马宗胜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基层政治教员的心声。尤其是遇到培塑价值观等“大课”,每次备课讲课他都使出浑身解数,却时有捉襟见肘之感。

不仅仅是马宗胜有这种感觉,其他基层政治教员对此也常“挠头”——“身在基层,眼界视野、经历阅历、知识储备都有限,有心无力”“对官兵现实价值观状况摸不准,只能绕着弯讲、留有余地说”“忙不过来,‘几把刷子’就缺少这一把”……

基层政治教员的“挠头事”,进入火箭军政治工作部领导的视野。他们决定打造这方面授课的“资源池”——

在军以上单位党委机关组织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让领导干部带头讲大课,让官兵在悟透的基础上夯实信仰的根基。

基层部队按照“金句导学、主课主学、微课辅学、网文荐学”方式编写教案讲稿,在“学习砺剑”教育平台开设“优质讲稿”专栏,实现精品课千里共享。

借助军事院校师资力量优势,形成以党的创新理论解读为重点的“课程群”,为开展常态化理论服务走基层等活动提供充足理论营养……

机关统筹,资源共享,“资源池”很快有了一定规模,达到了为基层政治教员减负与助力的效果。

此时,也有人担心:“勤快婆婆”会不会惯出“懒媳妇”?

探访基层,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令人欣慰:好讲稿并非照搬照用,而是结合实际进行转化,更对基层官兵的胃口了。

少了费时费力的憋教案,有更多时间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官兵,不仅授课效果好了,基层政治教员用在自身学习充电、练兵备战上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了。

倒背如流到底算不算学深悟透——

知识只是载体,价值才是目的

“不加理解死记硬背的‘死知识’,怎么可能跟得上官兵的‘活思想’?”这是某团政委刘激扬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悟。

采访中,他讲了一个故事。

那年夏天,一名通信专业的女战士因伤病卧床休息。半个多月里,她背下了一本50多页的教材。正巧旅领导来调研,这位女战士展示了倒背如流的功夫,却被旅领导几个延伸问题问住了。

“业务学习如此,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如此,都必须学以致用。知识一旦与灵活运用脱节,就不会有太大价值。”刘激扬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盯着实效展开。”火箭军为此立起了“有鲜明观点、有精彩故事、有真挚情感、有启发调动、有好的表达”的施教标准,并将其融入日常备课、教员培训、检查考评之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

施教标准的出台,很快催生出了教育的新气象——

今年年初,在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军人大会上,部领导围绕“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干的事业”“我们所要的成长”作辅导,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等方面层层剥茧、环环解扣,大家听了,感到非常解渴。

前不久,某连指导员陈立以“拉直心中问号、感悟理论魅力”为主题,进行“问答辨析式”授课,一轮轮“互相提问、一起回答、共同探讨”,让教育充满了参与感、思辨性和吸引力。

探访座座军营,火箭军官兵正以“好讲稿、好课堂、好环境、好队伍”为抓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情、意、行的统一。在火箭军各级共同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努力下,一个个导弹阵地上必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锐气,托举长剑直飞九天。

教育之本亦是“真”

■王永孝

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集训以来,各级加紧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掀起头脑风暴,打通症结堵点,推动重构重塑,创新之花绽放座座军营。

然而,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创新的根本性问题,仍是摆在官兵面前的现实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提高质效。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根本在于铸魂育人。教育者必须始终扭住这一根本,在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上下功夫,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键在于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统一”,这样才能系统深刻地把握其精髓要义,找到科学方法,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员,只有念好学真理、求真实、用真情、做真功的“真字诀”,才能在以心换心中摸透官兵“活思想”,提高施教的精准度。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上好大课,也要“精准滴灌”。大课教育的内容相仿,但官兵的思想各有不同。只有一方面把官兵共性的思想问题摸清楚,另一方面找准官兵带倾向性的个性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瞄准“心锁”配“钥匙”,让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