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几十年如一日,他们驾机为犁筑起绿色屏障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建文 杨进 刘海洋责任编辑:王凤2022-09-15 11:23

强军·故事

逐梦远航播大爱

■讲述人 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电航班班长 郭丰涛

初秋时节,万里无云。一艘大船破浪前行,舷侧巨大的红十字标志格外显眼。“报告船指……”汇报完毕,我又巡视了一遍罗经和计程仪,确认后继续执行任务。

听到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消息,我打心眼里高兴。回首过去,随和平方舟9次走出国门,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船上首批船员,10余年来,我见证了和平方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

记得第一次登上万吨大船,我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忠诚、责任、荣誉、和平”,医院船会议室里的8个大字,既是和平方舟的船训,也是我们一代代官兵始终恪守的作风和品格。

一次,和平方舟即将驶入一条狭窄水道,测深仪突发故障。道狭水急,如果不及时掌握水深,一旦偏离航道,可能造成船舶触礁的后果。受领任务后,我拆开装备仔细检查各个模块,认真核对参数,最终判明是微机控制器故障。更换部件后,装备恢复正常。

郭丰涛在工作。桂江波 摄

虽是电航兵,但我要求大家也要学好基本救护技能,掌握一些常用外语,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擦亮中国军人的闪亮“名片”。

2018年,和平方舟首次到访多米尼加。当地一些患者奔走相告,纷纷前来就诊。开展医疗服务时,我在舷梯口负责维护秩序,看到一名患者无精打采坐在角落,就上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一通比划交流后,我了解到患者腿部有伤,无法自行上船,且不会英语。后来,我与战友用担架将他抬到船上,带他挂号、检查、治疗。临别前,他紧紧握住我的手,用生涩的中文连声说着“谢谢”。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和平方舟举行,我作为所在支队唯一的军士代表参加了仪式。手持火炬,面向国旗,我流下热泪。难以忘记,我和战友们搀扶着通过手术成功取出弹片的东帝汶老兵离船时,那感恩的凝望;难以忘记,安提瓜和巴布达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收到我们送的礼物时,那天真灿烂的笑容;难以忘记,秘鲁老华侨登上“流动国土”,跪在甲板上的深吻……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感悟中国军队履行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我无比坚信: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梦和强军梦一定能实现。

愿当舟楫便,仗“舰”走天涯。汽笛鸣响,我收回思绪。生逢其时,挺立战位,我得以看过最美的日出和日落,看过蓝色波涛里的鲸群,看过异国他乡热情的笑脸,我的军旅青春也因此而灿烂。

(刘博、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徐 巍整理)

强军·先锋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汪卫东

9月金陵,秋高气爽,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礼堂,“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微党课现场气氛热烈。10名讲述人依次登台,讲述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奋进强军征程的故事。

其中,急诊医学科主任聂时南年近花甲依然干劲不减,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急救一线,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他的故事深深感染着现场官兵。

多年前,一名重度中毒患者因缺少系统救治,错过最佳抢救时机。面对逝去的生命,聂时南扼腕叹息,并思考提出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那时,该模式在国内医学界并未推广开。他多方调研、四处奔走,最终建立起集合医院10余个科室的专业队伍。

踏着改革强军的鼓点,联勤保障部队应势而生。面对建设现代化联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聂时南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的想法更加迫切。他带领团队梳理大量临床病例,统计危重症、中毒、心肺复苏、创伤等急诊专科数据,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专科急救力量。

“请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做好接治准备!”2020年,某地发生爆炸,多名伤员被紧急送往该院。聂时南带领急诊医学科开通绿色通道,各专科组逐一对伤员进行伤情评估并制订相应救治方案,救治有序推进。最终,他们连续鏖战72小时,使伤员全部脱险。

一次,一名患者来院就诊时心跳已经停止。聂时南与团队接力,连续进行70余分钟心肺复苏,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为了表达谢意,患者家属带着重礼来到聂时南办公室,却被他坚定拒绝:“我是医生,更是军人,治病救人本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救治大批量爆炸伤员、重度热射病战士、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凭借精湛的技术与良好的作风,聂时南被评为“白求恩式好医生”,获得急救医学突出贡献奖。

近年来,聂时南带领团队围绕为兵服务开展研究。根据官兵在紧张的战场环境下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较高的实际情况,他们对病例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各类情况制订个性化防治策略,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说,更好为官兵服务是岗位职责所系,也是我们献给党的二十大的最好礼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