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追寻,擎起“天山铁骑”的精神旗帜

——新疆军区某装甲团活用团史资料激发官兵强军兴军热情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鲁博 颜士强 申大印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7-14 01:09:32

茫茫戈壁风起云涌,嘹亮红歌响彻云霄。

天山北麓某野外驻训营区,新疆军区某装甲团“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之“追寻红军足迹、聆听英雄故事、唱响红色歌曲、蓄足练兵斗志”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摩托隆隆,履带滚滚,驾驶员和射击手们勇敢又坚定;炮声吼鸣,机枪摆动,铁的堡垒横冲直闯开路打先锋……”官兵们振臂高唱,营与营、连与连展开对抗,歌声嘹亮,气势如虹,让一首首传唱至今的战斗歌曲再放光芒。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最后登场指挥的某坦克营副营长杜小平,或许只有他和他的兵才更懂得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大典上,那首回荡在十里长街的《战车进行曲》所蕴含的意义。

这个团的前身东北坦克大队成立之初只有一辆坦克、几十人,作为仅有的成建制装甲部队,他们勇挑重任、勇猛参战,人员和装备在炮火洗礼中逐渐壮大,诞生了“功臣号”坦克和数十位英模。而《战车进行曲》就是在德惠战斗结束后,延安炮校作曲家李伟根据战斗经历创作的。

杜小平曾驾驶新一代“功臣号”坦克多次参加演习,被上级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并带出十多位“坦克特级能手”。“红色寻根之旅,能带回当年的歌曲词谱,十分不容易!”说到传承红色基因,杜小平兴奋地说,“最能打动官兵的是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最具号召力的是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

从“功臣号”坦克说开去,英勇顽强是这支部队不变的底色

“1945年11月10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延安炮校在校长朱瑞等人的带领下,长途跋涉,进驻沈阳市东陵区马家湾子村。1945年12月1日,朱校长宣布命令,正式成立坦克大队。”此次红色寻根之旅的主人公、该团四级军士长王浩介绍说,在解放东北最困难的时刻,坦克大队浴火诞生,“一辆坦克十几条枪”的故事传遍了林海雪原。

一辆历尽炮火洗礼的战车,镶嵌着21颗红五星,60多年来,是老一辈共赴生死的患难搭档,更是新一代官兵看齐追随的精神象征。它承载的苦难辉煌和革命传统该如何感悟与发扬?在这次寻根之旅中,他们得到了老参谋长李国志老人的鼓舞和指引。

“要彻头彻尾地了解‘功臣号’坦克的前世今生、参战经历,打心眼里知道它是如何得来的、又是如何冲锋陷阵的。”主题教育“英模篇”授课辅导现场,杜小平拿着一摞奖章和一封书信,娓娓道来,讲述李国志老人当年驾驶“功臣号”战车驰骋抗美援朝战场,如何以车体抵抗敌军炮火掩护步兵突进,成功摧毁4辆敌军坦克,直到战争结束共摧毁21辆敌军坦克,并获得镶嵌21颗红星作为纪念的英雄故事,台下官兵听得热血沸腾。

此外,他们围绕“功臣号”坦克在不同革命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梳理编印了“‘功臣号’坦克之解放战争”“‘功臣号’坦克之抗美援朝”“‘功臣号’坦克之新疆建设”等三个阶段的故事集。他们还把寻访中搜集到的战争年代官兵在战斗训练中口耳相传的顺口溜、小曲小调等在团里分享,让官兵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战斗场景以及驾驶过这辆战车的前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官兵在聆听前辈事迹的同时,激发出敢拼敢打的信心决心。

“以‘功臣号’坦克作为承载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载体,还原几十年来栉风沐雨的感人故事,时刻激励着官兵勇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争做新时代合格装甲尖兵。”副营长杜小平说。

半月前,坦克营训练场传来一则消息:在多次挑战均败北之后,下士殷富林终于以2秒的微弱优势险胜优秀坦克驾驶员、四级军士长李巍,跻身“‘功臣号’战车驾驶员”的常备行列,不负这半年来加班加点强化训练所流的汗水。

“优秀骨干既是大师傅,又是磨刀石。”以老带新、以老练新,这是杜小平发挥骨干模范作用、培养专业接班人的良策,每当有新人入营,他都会带着他们一起瞻仰“功臣号”坦克,讲一讲过去南征北战、现在练兵备战的故事,把这份荣誉感从一开始便烙在他们的心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