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文”后的变与不变

——对湖北省军区首批155名转改文职人员工作状态的新闻观察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何武涛 李军 责任编辑:丁杨 2018-10-15 10:49:17

根据全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部署,湖北省军区首批转改文职人员从省内外、军兵种部队陆续就职,他们中有的就地转改、有的跨军种、有的跨专业、有的跨地区,面对身份、环境、岗位的全新变化,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新岗位,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新身份,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新挑战?日前,记者实地走访,通过解读文职人员身上的变与不变,观察文职战线上呈现出的新气象。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情怀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决意转改文职,有的起初也有过犹豫彷徨。

襄阳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参谋俞阳,在正营职岗位干了8个年头,业务素质好,是军分区军事工作的骨干,很早就被列入副团后备人选,无奈由于个别条件不符合要求,最终未能提拔使用。年初,俞阳有过自主择业的想法,但考虑到战备建设工作需要,军分区领导建议他留下转改文职人员。经反复权衡,俞阳最后采纳了建议,自愿转改文职留在部队继续干。

在很多人看来,俞阳未能提拔使用多少有些遗憾。转改文职后,由过去的“王牌参谋”到如今的“文职骨干”,身份变了,他还会不会像过去一样认真负责?就连军分区领导心里也没底。

今年,民兵军事训练改革全面启动,战备训练任务十分繁重。在军分区人少事多的情况下,俞阳主动承担大部分任务,干劲有增无减,战备训练得以顺利推进,让军分区党委和领导吃了定心丸。

有人问他:“身份换了,工作还这么拼,不委屈吗?”俞阳说:“军装虽然脱下了,‘老作训’情怀脱不了。既然选择留下,就应当好好干,这既是对组织信任的一种回报,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省军区首批155名转改文职人员中,超过一半属于就地转改。他们大部分是以骨干身份保留下来的,干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在对该省军区随机走访中发现,这些同志在工作状态、敬业精神等方面与转改文职前并无异样,普遍表示对这份更趋稳定的职业更加珍惜。

同样缘于情怀,俞阳心系的是“老作训”,熊作权心系的是“老动员”。

熊作权是宜昌军分区动员处的一名老参谋,军龄已满18年,又是本地人,今后的人生道路他有很多选择,既可以在地方选一个理想的单位安置,也可以自主择业,但是转改文职人员工作启动后,他在全军分区第一个报名。熊作权的理由很简单:他爱这份职业,更舍不得国防动员这条战线。

熊作权说:“干了这么多年的动员工作,对征兵这条线也慢慢有了感情。看着一批又一批新兵从自己手里顺顺当当走进部队,心里很踏实,感觉自己做的事特别有意义,再累再苦都值了。”

变的是距离,不变的是责任

家,是很多干部选择转改文职的重要考量。

易良双,原陆军某合成旅一名基层干部,爱人在广水市上班。由于部队刚刚移防,各项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易良双一年到头都难得回一趟家。结婚3年,至今仍没有小孩。妻子既主内又主外,默默承受着家庭的一切。2016年,妻子查出患有严重疾病,仍不向丈夫诉苦。每次讲到家里的辛酸事,易良双都感到十分愧疚。今年初,他选择回到家乡人武部转改文职。

过去,回趟家要经受一年的等待。如今,几十分钟的路程就可以与家人团聚。这种久违的惬意和温馨,让易良双多年来第一次品尝到幸福的味道。亲朋劝他:既然选择了回家,就该好好享受生活、照顾家人,过过“朝九晚五”的安逸日子,部队上的事能少操心就少操点心。

但易良双没有这么做。转改文职后,恰逢广水市人武部首次组织新兵役前训练,由于新训骨干紧缺,他主动申请新兵役前训练的前期筹备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兼顾家庭的同时,易良双选择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在工作上。在他看来,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组织的一种回报。

易良双的转改经历并非个例,湖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黄明村告诉记者,今年选择转改文职人员的干部,很大一部分为了兼顾到家庭。过去,他们长期两地分居,与家人聚少离多;现在转改文职回到家乡工作,能够与家人团聚,想照顾好家庭、过好日子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把个人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家庭上,怠慢工作或者是敷衍工作,转改文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如何做好这道“家的方程式”?湖北省军区选择用“责任”帮助大家解答。7月12日,该省军区组织的跨军种转改人员“非转专”集训上,黄明村一番朴实的话说到了大家心坎上:“越在家门口,越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工作干好了,照顾家才有基础;家庭照顾好了又能更好地促进工作,既享受家的温暖,又感受家的动力,既是对单位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

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激情

踏上前往荆州的火车,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丁亮内心曾生出一丝“虎落平阳”的忧思:

转改文职前,丁亮是战略支援部队某基地的一名参谋,军龄不长却有着一份令人艳羡的履历:2008年考进航天工程大学,毕业分配到战略支援部队,先后参加航天发射任务百余次。年纪轻轻的他,就主持编写了《测控设备试验任务作业指导书》等教材10余本,多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所在单位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然而在丁亮看来,从选择文职岗位的那一刻开始,这些漂亮的履历都将“黯然失色”。令他最为担忧的是,自己精通的专业没了用武之地,来到陌生的国防动员系统,搞不好还会被“边缘化”。

一个多月的事实证明,丁亮的担忧是多余的:他所顾虑的“边缘化”不但没有发生,组织上还把他安排在战备建设处重要职位上,让他的专业优势在新的岗位上重获新生,这令丁亮欣喜不已。

湖北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今年转改的首批155名文职人员中,从事专业涵括政治、炮兵、测绘、装备维修等诸多领域,在当前省军区系统不同程度面临“民兵组训施训缺教练员,民兵政治教育缺教员,民兵高炮打靶缺指挥员,民兵装备维修缺保管员”的情况下,他们的加入是重要的有生力量。

根据这一现状,湖北省军区就首批文职人员定岗工作定下3条措施:一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二是根据文职人员的专业特长落编定岗,确保人尽其才、人岗相宜;三是扎实搞好入门培训,帮助文职人员尽快缩短适应期,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舞台。

记者了解到,今年这批转改文职人员中,98%都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绝大多数同志在受访中明确表示,想趁年轻在文职岗位上有一番新作为。只有干出一番成绩,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