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预警学院——
垒好场馆的每一块砖
■李 洋 李泽宁
武汉的秋天,丹桂飘香。俯瞰武汉城,一座造型别致的体育馆引人注目,它像一颗炫目的宝石,又像一朵圣洁的雪莲,正在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建筑,这就是由空军预警学院承建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军五项比赛赛场——雪莲体育馆。
建筑行业有句俗话,“新建容易改建难”。旧建筑改造充满了难以预知的结构性矛盾和更为突出的安全隐患,而学院承建的三所场馆都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改建而成。
雪莲体育馆主要承担游泳、击剑、篮球等项目的比赛任务,改造项目多、施工工艺复杂,工程不确定性很大,不少建筑公司知难而退,改建项目工程总承包两次流标。为此,学校参与建设的人员多次到现场勘察,多方查找原始记录,走访相关单位协商,不断优化方案。终于,第三次招标成功,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8月的武汉,室外气温高达39℃,射击馆顶棚的温度在70℃左右。为避开正午施工,他们将施工时间提前到凌晨5点。为鼓舞士气,几名负责同志坚持每天一早就守在施工现场。
“特别能吃苦、肯付出。”这是大家对参与建设同志的一致评价。每次从施工现场回来,他们都是一身汗、一身土,衣服晾干后结出一层灰色的盐霜。有时候错过了饭点,他们就吃些饼干凑合一顿,转身又走向工地。一个夏天下来,脸晒得黝黑,人瘦了七八斤。
世界军人运动会作为一项国际性军事赛事,对承赛的场地有着严苛标准,一点微小的误差都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比赛的公平性。
“这是向各国展现我军实力形象、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场馆建设是其基础工程,‘差不多’在我这里过不了关。”在田径场的建设过程中,有一道铺板工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负责工程监督的参谋张超像篦头发一样一寸一寸地排查,直到确保所有板材无缝衔接才允许进入下一环节。
射击馆建设过程中,一根32米长的桁架中间部分因自重下沉4厘米,设计单位解释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正常现象,负责项目管理的参谋何彦峰坚持要求返工。他同设计院同志一起调整结构布局,亲自督促现场施工,直到完全解决。
过硬作风助建一流场馆,“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学校参与建设的同志们人手一把尺子,随时检查工程质量。他们以对每一个细节近乎执著的坚持和追求,正在为这届国际体育盛会的举办源源不断注入充沛底气。
武汉总医院——
做好医疗保障服务
■解放军报报特约记者 付 凯 通讯员 覃丽萍 李 锐
“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9月下旬,在武汉总医院举行的一场“战创伤应急救护比武”活动现场,只见心胸外科主治医师王正迅速定位“伤员”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插入穿刺针,缓慢抽出积气……走下比武场,王正说:“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保障人员,我要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在这场国际赛事上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展现中国军医的良好形象。”
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4所官方定点保障医院中唯一一家军队医院,武汉总医院除了承担院内保障任务外,还担负开幕式和15个比赛现场的卫勤保障。受领任务后,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军运会医疗保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医院领导说,他们以日常卫勤保障工作、岗位练兵活动为平台,锤炼保障本领,在医院上下迅速掀起练技能、应挑战、迎军运的热潮。
“拼了!”最近,一张配着双腿红肿照片的微信朋友圈截图,让医院急诊科护士王瑶“圈粉”不少。作为科室的优秀年轻护士,今年,她被科室推荐为备战练兵教练员,和来自全院的50多名护理人员一起参加由医院统一组织的护理备战练兵教练员培训活动,为军运会培训和储备优秀护理人才。为了贴近实战,她每天跪在地板上练习心肺复苏、清创缝合、呼吸机使用等课目,一天下来膝盖都肿了。
近期,医院科研课题立项答辩会上,10多名项目负责人轮番登台,对申报的科研课题进行公开答辩。医院领导说,这次参加答辩的课题都与训练伤防治紧密相关,其成果将直接为保障军运会服务。该院近3年来,已有急救包、点压式止血带等30余项研究成果在实战中推广应用。
军运会时间跨度长、展开项目多、保障要求高。为此,医院大力提升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全流程智慧医院,通过移动终端,在挂号、就诊、检查、会诊、急救等环节实现“数字化”;跨学科成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多学科快速联动;着力提升救治效率,整治2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前广场,以保证直升机转运伤员需要。
刚刚被推荐担任军运会首席医务官的该院骨科主治医师魏世隽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几天,他一边往返于几家定点保障医院,了解医疗保障工作进展,一边在自己的专业——运动医学上狠下功夫,和军地同行一起研究整理国内外运动损伤防护方面的最新成果。“首席就要负好首责,作为首席医务官我一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军运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魏世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