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退役军人著名作家二月河!

来源: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作者:鲁钊责任编辑:乔楠楠2018-12-15 22:10

“二月河”一浑而东

△二月河

二月河是一条在军队“过滤”过10年的水,携带着深深的战士烙印——守时守信,能咬牙、能忍受、能吃苦,知道前线在哪里,一个时期只做一件事……

我的生命前期似乎与“8”字有不解之缘。我1948年3岁,随母亲渡过黄河,从此由“山西人”变成河南人。1958年母亲调到南阳,我又随母亲来此地变成纯粹的“南阳人”。1968年我从军,由一个满身中学生味的“知识青年”变成了青年军人。1978年呢?

1978年是我命运的重要转捩年。比前头几个“8”那种生活小转折不知重要多少倍。那一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南阳。对我作出返回家乡的决定,父母亲都是不太赞同的。他们的理由是:“你在部队干得好好的,领导也很器重你。地方上乱哄哄的,派性也很厉害,你回来干吗?”他们作如是观,但我也有我很实际的想法:1978年我已33岁,这个年纪现时有人已经干到正团级了,就是当时,野战军里干到正营甚至副团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还只是个连里的副指导员。部队封闭在大山里,是个独立团的架子,团长政委虽然对我好,但他们本身也就这么大的“力度”,干下去还能怎样?再看,部队图书馆的书大致我已读尽,再想学点新东西,也是难以为继。于是,在政委跟前软磨硬泡,终于“跟了第二批”,转业了。

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我已经在部队嗅出浓烈的“真理标准讨论”气息,从山沟里走出后,更觉得铺天盖地的都是新的信息。改革开放的呼声已经走出地平线,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浪潮越来越高。多少年后回想这段历史,我有一种“从山里到城里”的感觉,思想得到了全新的武装。因为有了较大的图书阅读范围,原有的历史知识也迅速膨胀起来。这就萌生了“创作”的冲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叫“从量变到质变”。我在部队10年读书10年积累,是量变。一旦环境改变,气候适宜,我要由一个军人向文人转型了,我要把自己阅世读史及观情的体味变成文字,告诉读者,这是质变。

其实,写作与读书是又相关又有分割的两件事。读书是你个人的事,朗诵、轻读、默念、浏览、掩卷而思……都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写作是传播理念,思维沟通心灵信息,有高低、粗细、文野、深浅种种分别,与读书水准密不可分。但写作是“告诉”,是“社会的事”。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创作理念的问题。写什么都是可以的,但写什么都是履行社会责任和你的人格责任,都要拥有堂堂正正的社会责任心。

比如我要写《康熙大帝》,我的责任编辑就告诉我:“一定要把康熙的阴险毒辣虚伪和残忍写足。”这就是“阶级斗争”的理念,康熙是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不阴险谁阴险?他不虚伪谁虚伪?但我认为康熙是伟大的,大帝大帝,你就必须把他的“大”字写足。

这一理念的确立,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前是不可能的。康熙他是封建君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剥削贫苦农民、维护地主特权……他都是有的,你歌颂他,你是什么阶级立场?

但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可以使我有胆量作另一维思考:康熙,3次亲征准噶尔,6次南巡,停止修长城,采取民族敦睦政策,测绘全国土地绘制《皇舆全览图》,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他的民族大义大节,史籍皆斑斑可考,当然是应该歌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这个标准,我当然可以肯定他并把他作为正面人物塑造。这一种思维,把时间推移到1978年前,整个社会恐怕都会说你是“阶级立场有问题”。

我在领悟1978年,定出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创作原则:只要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贡献的;只要是在发展当时生产力,为改善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的;只要是在当时为科技文化文明教育作出过贡献的,我都肯定他,赞扬他。如与3条“只要”相反,我就鞭挞他,藐视他。历史上的实践,同样是检验历史人事的唯一标准——这当然是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中慢慢领会和体悟到的。

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我尚在部队。在这之前,我有9年多时间在军队中生活,不但学知识,学理论,学做人,而且学会思想,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二月河是一条在军队“过滤”过10年的水,携带着深深的战士烙印——守时守信,能咬牙、能忍受、能吃苦,知道前线在哪里,一个时期只做一件事……待到冲锋号吹起,我就冲了。当我走进军队时,还不过是个懵懂毛头小伙子,当我从里边走出来时,我已是个拥有社会责任心的大人了!

这冲锋号,在1978年响起,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响起,响亮了全中国,也响出了一条河。我的“二月河”的含义,就是改革的春风化冰,咆哮的春水一浑而东的那种壮丽景观。

(原文刊登在2008年02月28日解放军报)

新华社照片,北京,2009年3月10日 朱祥摄

二月河:伟大时代,才有不朽作品

时势造英雄,盛世诞文豪。

没有历史之机遇,奢谈豪杰之辉煌;没有豪杰之深修,莫论历史之沧桑。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不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闸门,也撬动中国文人禁锢的思维。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一度蛰伏却心系家国的文人们也开始以笔为刀为剑,以文为镜为钟,朝圣改革开放之路,铸就文化思想之作。

人杰地灵、文脉流长的南阳,当然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和感召中,这片先贤辈出、今民勤读的土地上,有一条大河,解冻奔涌流淌,漫卷历史风云,流淌家情国梦,一路风雨兼程,一朝惊鸣天下。

他,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

一位以文为道见证改革开放四十载的中国文人,一名以史为镜书写落霞三部煌煌史的南阳赤子。

伟大时代,成就皇皇巨著

“回顾过去,二月河是什么?多少次想过这个问题了。因有了几本书这样一个‘存在’,无论社会还是自己,都无法摘掉二月河的‘作家帽子’。但二月河自己是知道的,正得益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这个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凌解放方能成为二月河。”

谈及改革开放,二月河说。

二月河创作发轫于1978年,开放伊始,万木逢春,千舸争流,百业兴旺,欣欣向荣,二月河正值壮年,也愿有所作为。恰如岩浆在地底躁动奔涌,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因军旅十年苦读,厚积之后是写作的冲动,希望把多年“吞进肚的货”梳理一下。当时,思想大解放,社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解放人才的好形势下,二月河踌躇满志,开始了“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创作。

第一卷《夺宫初政》草稿写就,编辑要求二月河一定把康熙这一封建君主,写得阴险毒辣、残忍暴虐。但二月河认为,写康熙大帝,就要把这个“大”字写清。他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凡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科教文化、百姓生计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就给予歌颂,无论皇帝还是太监,高官还是平民。

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一个作家的胆略和底气,也是伟大时代,赐予一位赤子懂得眼光和格局。果然,书出版后争议四起,大帝形象却深入人心。康熙大帝的“大”格局,就是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后才能被理解认可。

塑造崭新雍正形象,更是破除思想禁锢的结果。

过去雍正“社会形象”令人不敢恭维:阴狠冷峻,睚眦必报,暴虐杀戮,抄家抄得文武大臣人人自危,逼死生身母亲,兄弟们也或杀或黜或圈……二月河大量涉猎清人笔记和故宫档案史料,发现雍正13年间留下一千多万言政务批语、谕旨等,如此勤政千年罕见。

二月河经过缜密思索,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结论:雍正是个少有的勤、正、善、公,体恤为民的好皇帝,就由此入手,大胆创作。

果然,书成之后,评论界给予高度评价:“《雍正皇帝》可以说是自《红楼梦》以来,最具思想与艺术光彩、最具可读性同时也最为耐读的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称之为50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佳作并不夸张。”

敢于坚持自己的理念,舒心畅意进行创作,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二月河具与时代共进之幸,也是整个文坛之幸。

厚重文脉,哺育深耕作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凌解放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原南阳市委宣传部(今卧龙区委宣传部)工作,由此始走文学创作道路。二月河先是研究《红楼梦》,写了《史湘云是“禄蠹”吗?》等系列论文,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

由研究红学,到探索清史,继而对清朝史发生兴趣。

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原则,二月河从此投入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创作。为了搜集有关素材,二月河整天泡在南阳图书馆查找资料,几次被锁馆中。二月河常到旧地摊、废品站、书店仓库寻寻觅觅,一旦发现有关清代资料,不管正史野史、戏本小说、日记档案、经商理财、俚语方言、风俗故事等,统统收集到手,能买就买,能抄就抄。

创作生活异常艰巨。没钱买空调电扇,就在桌子下放个水桶,两腿放进去,既清凉驱暑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冷得受不了,就狠劲搓搓手,或把开水倒在毛巾上捂手暖一暖。十年没睡安稳觉,白天照常上班,夜里写到凌晨三点钟,实在瞌睡熬不住,就猛抽几口烟,然后用火红的烟头照着手腕“吱吱”烫去,烫得一串激灵,以驱赶疲惫,清醒头脑,接着继续伏案写作。

二月河的手腕上,现在仍留下斑斑烟炙伤痕。二月河“烟炙腕”“拼命创落霞”的故事,至今盛传不衰,于是有青年作者路漫漫说“羡慕名传井水处,宁死不当二月河”。

为什么凌解放唯有在南阳方能成为二月河?

南阳盆地是人类文明的策源地,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河洛文化、长江文化、秦巴文化和江淮文化的汇集地,二十四史记载南阳人有800位之多。

二月河在南阳生活,南阳养育了二月河,南阳的山水灵气、人文历史浸润,这里的组织关怀以及无尽缘分,促成了二月河帝王小说的降生。二月河传承南阳文脉,渊渟岳峙,博大精深,与先贤往圣神接学续,世事洞明,淡泊致远,为文为人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与执着,靠着勤奋读写,一部部著作出版,迅速在文坛打响,二月河终于在南阳成就了自己。

赤子作家,增辉盛世文坛

“落霞三部曲”被誉传世经典,多年列畅销书排行榜首,作品大多被改编成电视剧,连创央视收视率之冠,海内外长播不衰,先后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姚雪垠历史小说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国内外奖40多项……

近年来,二月河先生宝刀未老,寄兴趣于随笔散文,有《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人间世》《二月河说反腐》《旧事儿》等出版。

作为盛名世界的作家,二月河无论怎样深居简出和低调生活,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和话题的追逐。作为中原文化代表、河南作家领军人物,二月河更被南阳人民誉为文化名片形象大使。

二月河对南阳款款深情,蕴爱丰厚,这些年来,他面对媒体采访,常坦率直言:“我爱南阳!南阳是我家,须臾不能离!”

因为二月河的领军,海内外叫响了“南阳作家群”,“文学风流属南阳”。作为“南阳名片”,他执着利用自身影响宣传南阳。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焦点访谈》《开讲了》等多个栏目,讲述南阳故事。近年来,他拖着病体,赴全国数十个城市作报告,数十万人聆听教诲,更深认知和喜爱南阳。

他富有爱心,先后为希望工程、下岗职工、贫困家庭、新农村建设、文化活动等捐款200万元,锱铢都是二十年来胼手胝足宵衣旰食爬格子所得,他的拳拳爱心更赢得了南阳人的敬崇。

40年前改革开放,40年发展辉煌。

南阳的社会经济建设恰如二月黄河解冻,冰凌消融,迎来发展的春天。

二月河也灵感勃发,奔腾不息,椽笔巨著,著作煌煌大观。40年来,二月河与盆地文学,与南阳人民,肝胆相照同乐共进,留下愈传愈广的传奇。今天,二月河与阔步前进的南阳,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起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作者:鲁 钊

来源:中国民兵杂志

部分内容综合解放军报、新华社、清风中原稿件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