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真刀真枪操练,胜过千百次纸上谈兵
“各编组注意,合成训练开始!”随着该院士官学校指挥管理系主任贾俊华一声令下,综合演练拉开大幕。
“1号方位物右侧200米发现掩体内装甲车1辆,完毕!”车队行进至集结地域,侦察小组迅速前出,对前沿及作战地区进行侦察,及时上报信息……
演练一路,情况接踵而至,参演官兵在快速处置应对恶劣天气下出现的各种情况。
5号车正欲向前沿发起冲击,不料变速箱操纵装置因传动杆盒闭锁轴处积水结冻,2挡以上排挡挂不上,车辆无法启动。驾驶员陈强果断采取应急措施,一番操作,战车冲向目标区域。
“遭敌火力打击,车辆受损……”装甲抢救车迅速前出,使用钢缆将战损坦克牵引至后方安全位置进行抢修。
“前期训练时,我们发现绞盘在低温条件下运转速度比较慢,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一旁观摩的教授姜峰说。
“3号方位物南侧发现敌导弹发射车,歼灭!”一辆行进的坦克突然向右转动炮塔,将炮管对准远处的目标……
蚌埠校区教员刘双明对装甲车辆的火控系统研究颇深,他感慨道:“不到实地真刀真枪地练一次,许多在严寒环境出现的问题就会还停留在纸面上……”
随着演练进行,前期进行的低温下行驶加温、爬坡、制动性能等试验结论得到充分检验,一些在寒区暴露出来的驾驶、射击、通信等专业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和人装结合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不怕装备‘趴窝’,就怕部队‘趴窝’。”教授姚毅的一席话令人深思。“一些突发情况和装备故障在所难免,但若是部队拿这些情况没辙那就要‘趴窝’。想要消灭敌人,首先要将自身的问题消灭在上战场之前。”
“打起仗来哪有那么简单!”该院士官学校教务处领导说,装备在交付部队前都要进行寒区试验,但试验毕竟没有合成要素运用背景,在严寒条件下,这些装备技战术性能如何?人装结合会遇到什么挑战?协同作战中会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要通过实战化训练来检验。
梳理训练经验,把训练成果冒着热气搬进课堂
放假前两天,伴随着阵阵引擎的轰鸣声,该院士官学校陆上训练场内,一年一度的冰雪地驾驶训练正在进行,学员们驾驶战车驰骋雪野。
“风吹大雪到路边,给人假象路加宽;路基不清上风找,切忌行走背风边……”每一批学员驾驶前,教员孙占红都会向他们传授一套顺口溜,包括对雪天道路、坑沟、凸起地物等地面条件的判断,被学员奉为雪地识路“秘笈”。
“冰雪地面附着力较低,要准确判断路面情况,及时打好转向提前量……”体验驾驶过后,结合教员的讲解,学员陈帅仲已经摸到了一些冰雪地驾驶的特点规律。
急停、急转、飘移、加速……冰渡场内,随着战车在冰面上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教员苗政演示的轮式装甲车冰上漂移引得学员鼓掌叫好。
“‘冰上漂移’是车辆在冰渡场上出现的准失控状态,看起来挺酷,但实际操作难度相当大,在特殊天气和特殊路面的双重挑战下,驾驶员必须充分掌握油门、制动、挡位的控制技巧……”跳下战车,苗政开始介绍冰渡场驾驶的特点规律。
严寒训练刚刚结束,参训官兵顾不上休整,抓紧总结梳理训练经验,一个个训练成果冒着热气被搬进课堂。
“打一仗,进一步。在演练中我们克服的每一个问题,现在都成了课堂上的宝贵财富。”回忆起两周前的严寒训练,指挥管理系主任贾俊华总结说。
训出硬功夫才能教出真本事。参训教员对这次严寒训练倍加珍惜。训练中,教员王福钊每天起早贪黑,采集车况、通信、火控系统等各项数据,生怕错过点滴的教学资源。现在这些数据成了他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寒区训练的一些独特体验也让他的课堂更生动鲜活。
“我们率先以教员为主体,开展一系列极限环境下装甲装备作战运用特点规律研究,就是要锻造一支面向战场、决胜课堂的教员队伍,使教学训练更加聚焦实战,让全体教员在课堂教学时更有说服力、在服务部队时更有发言权,为培养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打胜仗的装甲兵人才作出应有贡献。”谈到组织训练的初衷,该院领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