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读懂一群人
当我终于“找到”你,却发现你已离开很久了
与同龄人相比,10岁的胡博文看起来要成熟许多。
从烈士陵园回到家的那个夜晚,手拿父亲泛黄的照片,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胡博文一下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那天,胡博文年幼时所有不理解的情感、内心的委屈,以及对父亲的思念,都在一瞬间爆发。想起墓碑上父亲的名字,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爸爸,我终于‘找到’了你,可你为什么离我们那么远。”
在极度的无助和悲伤中,胡博文从未如此渴望父亲的鼓励和抚慰。尽管父亲的形象,在记忆中只是“拼凑”出来的残片,但他始终无法割舍对父亲的眷恋和依赖……直到有一天,小博文哭着对周忠燕说:“妈妈,我想去高原找爸爸,我觉得他还守在那里。”
10年,与丈夫阴阳两隔,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周忠燕的头发有了银丝。当她听到儿子这句话,多年积蓄的辛酸涌上心间。她觉得儿子终于长大了,抹着眼泪说:“走,咱们上高原看爸爸去。”
今年清明前夕,周忠燕母子踏上雪域祭奠的追思之旅。周忠燕把丈夫的旧军装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行李箱……
胡永飞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们得知周忠燕母子俩来队,热情地做了许多安排。在与官兵合影留念时,周忠燕特意把丈夫的军装摆放在椅子上……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泪湿眼眶。
第二天,母子俩决定跟随送给养的官兵,到拉则拉哨所看一看。
周忠燕知道,拉则拉哨所对于丈夫有着特殊的意义。10年前,守哨官兵还住在简易木房里。为了改善哨所居住条件,时任汽车队队长胡永飞就是在帮助哨所运送建材物资的途中,不幸牺牲的。
拉则拉哨所,镶嵌在海拔4088米的雪山之巅。哨所与连队的直线距离不过700多米,上哨只有一条陡峭山路,最窄处仅容得下一只脚,必须借助缆绳攀缘而上。
母子俩登上哨所,何其艰难。连队指导员郭鑫选派几名官兵组成“护送分队”,前拉后推,步步惊心。历时近3个小时,途中遭遇一场暴雪、全身湿透的母子俩,才艰难登顶。
哨所的一砖一瓦情牵故人,哨所的每一张面孔都是那么亲切。山上冷风飕飕,周忠燕娘俩儿的内心却无比温暖。“爸爸,我来看你了。”胡博文爬上哨楼,对着雪山呐喊,“新哨楼修好了,您看到了吗?”
在团史馆,胡博文了解到当年父亲牺牲的更多细节,也听到许多像父亲一样的英雄故事——巡逻路上,排长张子义将生命化作一座“冰雕”;团长高明诚在牺牲前要求将自己葬在巡逻点位旁,“站立”成一个永恒的“路标”……
11岁,依然是懵懂的年纪。说不出什么大道理,胡博文只能忍不住地流泪:“爸爸,长大了我也会像你一样。”
对周忠燕来说,了解带来了更深的理解和心痛。她无法想象巨石砸来的瞬间,丈夫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痛苦?
10年时光飞逝,经过岁月沉淀,对于丈夫的选择与坚持,周忠燕明白了。虽然丈夫的离去,让周忠燕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她从没有责怪过丈夫,反而觉得丈夫很了不起——他用生命保护了战友,履行了一名边防军人的职责,而作为妻子,她不能辜负逝者的心愿。
“在这里,我读懂了丈夫,更读懂了一群人。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活着……”这是周忠燕流着泪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