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制度的吸引力在哪里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组织新聘文职人员进行3公里跑训练。于正兴、青翰国梁摄
随着了解不断深入,饶敏莉渐渐发现,她身边的这些战友非同一般。虽然她们从没穿过军装,可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股特别向上的力量。
那天跑步,张捷一个跟头摔在跑道上,脸被蹭破渗出了血。战友们赶紧跑过去扶她。
张捷一骨碌爬起来,拍了拍膝盖,连说自己没事。最后,她还是被班长“强制”带到医务室。消完毒,对伤口做了简单处理,她又回到训练场,继续训练。
“没看出来,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姑娘,身上倒是很有些‘军人的样子’。”令饶敏莉感叹的不仅是这些文职战友的吃苦精神,还有他们深藏不露的各种“绝活”。
文职人员郑男刚入职,就开始全力申请一个全军级别的课题基金。每天训练结束以后,她就抓紧查资料、写课题报告。
看到身边这些拥有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学历的战友,饶敏莉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天,集训队组织文职人员填写个人信息表。数据统计出来后,大家都有些吃惊:整个集训队的文职人员,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以上占75.9 %。毕业于“985”“211”重点院校的占47.7%,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成熟人才占19.4%。
饶敏莉这才发现,不仅仅是她班里的战友各有各的才能,能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每个人似乎都不简单——
杜娴曾是清华大学的科研助理;
黄少奇曾是里约奥运会国家蹦床队特聘体能教练;
宋优曾连续7年参加“猎豹军事医学综合演习”;
刘晓同曾服兵役两年,期间荣获嘉奖两次、“优秀士兵”一次;
李俊曾是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
王晨原本是河南省省级“文明教师”;
曹琳曾是某技术公司的技术翻译工程师;
郭莉洁曾获第三届军事故事 (小小说)“青铜骏马奖”……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如今全集结到了文职方阵中。
“文职制度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在集训队的这些日子,饶敏莉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文职人员的薪资待遇虽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饶敏莉和众多战友都是不惜放弃原本的高薪和相对安稳的生活,选择从头再来的人。
“我们这么选择,到底是为了什么?”饶敏莉也很多次问过自己。放下还算顺利的演艺事业,选择重新回到军营,这就是因为她对军营发自内心的热爱。“爱那个绿色军营,爱那身帅气的制服,还爱自己深藏心底的那份理想和抱负。”她说。
因为热爱,在“孔雀蓝”的方阵里,个人对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家国情怀不期相遇,也与军队设立文职人员制度的初衷不谋而合。
在文职人员中,不乏精英中的精英。
娄少峰取得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就进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科研领域颇有建树;吴凡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在中科院硕博连读。从2003年到2015年,他先后在芬兰、瑞典、德国的相关院校和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院工作……
这些高端人才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文职方阵后,到底会给我们这支军队带来怎样的改变?未来令人期待。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伴随着改革强军的铿锵鼓点,一批胸怀报国志、强军梦的有志青年,一支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崭新队伍,已在火热的军营竞相上岗、精彩亮相。
“文职制度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为万千怀着军旅梦的各界人才提供了圆梦的舞台。”饶敏莉对文职人员这个新身份的性质定位越了解,就越觉得属于她和战友们的前途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