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曹明:我是飞行员,更是战斗员!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徐凯悦 朱晓冲责任编辑:乔楠楠2019-06-03 23:07

“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飞行员这个职业吗?”

“会!”曹明毫不犹豫。

姓名:曹明

年龄:34岁

职业: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飞行员

飞行时长:1600h

“飞行员更是战斗员”

直升机迅速以大仰角向上拉起,待速度逐渐降低到每小时100公里以后,在短时间内,机头调转180度,向拉起时的相反角度俯冲过去。这是飞机的一个战术动作——莱维斯曼倒转,这也是曹明最喜欢的一个战术动作。

“这种战术主要是发现身后敌方目标时,已经过了进攻时机,直升机快速实施由脱离转入再次进攻。”曹明介绍。

“飞行员也是战斗员,作为一个飞行员,这些战术动作一定要会、要精。”作为一个飞行时间长达1600小时的“老飞行员”,曹明对直升机战术动作十分精通,并且能在关键时刻将其转化为战斗力。

2018年8月,曹明驾驶武直-10从宁夏飞行5000多公里赴俄罗斯参加“和平使命-2018”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开始后,在演习范围内,覆盖着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而坦克就隐蔽在森林中,与繁盛的树木枝叶融为一体,很难识别,极难命中。

在关键时刻,曹明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多年实弹射击的经验,仔细确认目标后,主动向目标发动攻击,结果一举命中。要知道,这是中国武直-10直升机第一次在国外进行射击,并且命中目标,观摩台上顿时传来中国代表队的鼓掌喝彩声。

曹明与战友在国旗下合影(右)

“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会这样做”

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作战运输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与武装直升机混合编队,防止其它防空力量对运输机造成威胁。在记者采访时,曹明讲起电影《空天猎》中的一个片段:

某军事飞机基地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十几个中国同胞成为恐怖分子的人质。中国派出救援小组,执行跨国飞行任务,营救中国同胞。

恐怖分子驾驶的敌机对我方飞行员驾驶的搭乘人质的运输机穷追不舍,为了掩护运输机返航中国领空,我方救援小组驾驶的护送运输机的战机一直与敌机进行激战。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战机的炮弹已经打完了,但此时敌机还剩最后一发炮弹,而且正在锁定目标,准备炸毁人质搭乘的直升机。千钧一发之际,我方战机驾驶员为了人质安全,冒着生命危险撞向敌机,破坏了敌机的阴谋。

“看完这个片段,我哭了”,片刻后,曹明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这样做。”

曹明带领机组人员研究飞行航线

“如果没有牺牲奉献精神,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

“教员,总距杆卡滞了。”

“你先检查一下是否有异物卡住总距杆,我来保持。”

2018年2月23日16时04分,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正在执行机载武器模拟攻击任务的直升机内,副驾驶吕坤发现总距操纵杆卡滞,急忙向坐在后舱的机长曹明汇报。直升机的总距操纵杆,又称“总距油门杆”。总距操纵杆卡滞就相当于油门不受人为控制,飞机无法悬停降落。

经仔细检查,总距并非因为外力卡滞。此时,曹明半是安慰地对副驾驶吕坤说:“没关系,我们先返场。”返场之后,曹明向塔台指挥员迅速汇报情况,并果断提出“建立航线,调整速度,滑跑着陆”的处置方案。方案得到塔台指挥员的认可。

此时,出于安全考虑,机场已经清空。曹明按照心里预设好的方案,沉着地操控着直升机。几个大动作下来,直升机后轮成功接地。直升机刚一落地,曹明立刻指挥副驾驶:“把发动机关了。”发动机关掉后,飞机速度减慢,滑行一段时间后,危机终于成功解除。

“以前我也听说过总距杆卡滞的特情,一旦卡滞,后果就是飞机不断上升,在高空直接解体。”尽管曹明回忆的时候面色平静,语调甚至有些轻松,但作为记者,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命悬一线。

面对大家的唏嘘感叹,曹明微笑着说:“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牺牲奉献精神,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

曹明在飞行前为机组成员明确注意事项

“我还年轻,飞行的路还长着呢”

如今,34岁的曹明不仅是一位飞行员,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17年,他的一对龙凤胎降生。自此,曹明的生命中又多了两份牵挂。

“孩子一岁的时候,不让我抱,我一抱他就哭。”曹明的脸上透漏着无奈。因为工作紧张忙碌而在孩子成长中缺位,无疑是曹明的很大遗憾。好在,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们对见面不多的爸爸越来越喜欢,这让曹明十分欣慰。“我儿子每次看到飞机,就会喊爸爸。家人有时候也会玩笑着问孩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每当这时,儿子总毫不犹豫地回答:‘开飞机。’”

牵挂多了,肩上的责任重了,但曹明飞行的动力更大了。面对妻子的支持、儿子的肯定,他总说:“我还年轻,飞行的路还长着呢。”

如今,曹明即将投入新一轮的集训,为接下来的任务做准备。

曹明参加体能考核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