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多次走出国门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各方高度赞扬——

在异乡聆听“中国,你好”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亚华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19-09-29 08:47:37

上图:刘亚华在印尼海啸灾区巡诊。吴 敏摄

我想从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跨年”说起:2005年1月1日凌晨4点多,我被一阵细雨淋醒。几个小时前,我与队友们刚刚在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机场和衣睡下。

在那之前几天的2004年12月26日,印尼西部亚齐省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受灾民众安危牵动人心。

那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派出女队员参与国际救援,也是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员第一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

我与中国国际救援队结缘于2003年。那年,我毕业分配到原武警总医院,成为一名急诊医生。我有天晚上值夜班时,碰到当时主抓医疗救援工作的院领导查房。听到他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后,我斩钉截铁地回答:“去!我当然去。”

印尼海啸发生后,我们于2004年12月31日飞抵印尼棉兰机场,又辗转乘坐一架“大力神”运输机赶赴班达亚齐机场。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暂时只能睡在班达亚齐机场。

我们的救援工作就从班达亚齐机场开始了。我和队友们背着医疗背囊,为聚集在机场的灾民进行巡诊。橘红色的救援服在人群之中格外显眼,越来越多的灾民聚集到我们身边寻求医治,那是一种浓浓的“被需要感”。走出国门,我更深刻地理解到肩上的责任之重。

接下来,我们分组到受灾严重的区域进行救援。一路所见,至今难忘。大半的房屋倒塌,失去亲人的灾民流离失所、悲痛欲绝;原本清澈的河里,尽是破败的木板、茅草以及泡涨的人畜尸体……

我和另一位同事到达当地一所医院时,只见门口两侧密密麻麻全是当地民众贴的寻人启事。医院挤满了受伤的灾民,医生和护士根本忙不过来。我和同事立刻开始给一位灾民处理伤口。

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外伤伤口,高度感染的伤口深可见骨,肌腱暴露在外面,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皮肤和脂肪已经溃烂化脓。“快,再快一点!”我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清创、消毒、上药、包扎,我一刻也不想停下来。

我们的营地旁,常常围着当地的许多孩子。和我们接触久了,“中国,你好!”成为孩子们都会讲的一句话。那一刻,我心中升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我们走出国门代表祖国,不仅挽救了生命,也将中国的善意传递给了世界。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和巴控克什米尔等地发生7.6级地震。我再次随队踏上国际救援的征程。10月10日,经过近24个小时的辗转,我们到达了受灾最严重的巴拉考特。

“中国医生”,是巴基斯坦灾民对我们所有医疗队员的共同称呼。

一次我和几名男医生外出巡诊,碰见当地受伤的妇女。我提出替她们检查,可她们起初并不太愿意。我意识到,从印尼回国后,我剪了短发,这些妇女可能误以为我也是男医生。我赶紧摘下口罩示意,受伤的妇女见状随即点头,拉着我的手就进入她们的帐篷里,让我查看伤口。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女医生的消息迅速在附近传开,越来越多女性来到我们的“女诊室”排队就医。

阶段救援结束后,我们收拾设备准备返程时,一位巴基斯坦老人被送进了帐篷。被困多日再加上水米未进,这位老人出现了严重脱水,需要进行紧急补液。但老人的外静脉血管已经干瘪,我们赶紧利用还未打包的器材,为老人进行补液,又联系当地机构将老人转运至其他医院。

身为医务工作者,从死神手中挽救生命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代表祖国参加国际救援,让这份使命更加神圣。能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珍惜和骄傲。

(解放军报记者张丹、孙琦,通讯员张静采访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