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中国第一批航校:“一切为了办好航校”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 作者:张子书 孙克立 邵贵宾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1-20 00:28:03

先建校、后建军,是空军建设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军只有一所在解放战争初期建立的东北老航校,远远不能适应建设人民空军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条件,确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争取苏联政府的援助,尽快建立第一批航校。1949年7月11日,周恩来召集刘亚楼、常乾坤、王弼等人研究商请苏联政府援建空军的问题。

7月26日,中共中央电告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在同斯大林会晤时提出,需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装备,请苏联派出专家来华协助创办航校。苏方表示同意后,8月1日中共中央派刘亚楼率王弼、吕黎平等人去莫斯科商谈具体事宜。最后达成如下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4所歼击机航校、2所轰炸机航校,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援助工作。

东北老航校,被称为“人民空军的摇篮”

10月30日,第一次航校负责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并确定办校方针、基本制度、教学方法、工作作风等,提出“一切为了办好航校”的工作方针,要求刚刚组建的空军领导机关各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航校的筹建工作上,无论是干部的调配,机场、营房的修建,飞机、器材的分配,航空物资的保障等,都要从办好航校出发,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做好航校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建设航校的工作从勘察校址开始。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航校校址设在什么地方,关系到能否顺利开展教学训练工作。空军领导明确选择航校校址的四条原则:一是便于争取时间,及早开学;二是能节省经费开支,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机场和设备;三是有较好的气象条件,每年有较多的可飞天气;四是受敌机空袭威胁小,有较安全的训练环境。

空军派出工作组,会同先期苏联专家,勘察了东北、华北地区的14个预选点,提出了各航校校址的选择方案。1949年10月3日和11月1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先后审查批准了各航校校址。按1至6序列,校址分别选在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和北京。同时,中央军委批准以东北老航校为基础,在牡丹江市组建第7航空学校,培训运输机空、地勤人员。

初创时期的东北老航校用马车装运飞机和航材

要把航校办好,必须选准配强领导干部。空军领导向军委建议,航校校长全部从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中选任,原东北老航校副校长刘善本、教务长刘风、二大队大队长陈熙、训练处处长吕黎平、飞行股长方子翼、一大队副大队长安志敏、一大队副政治委员魏坚,分别担任1至7航校校长。政治委员人选,则建议从各野战军中选调。1949年10月21日报请中央军委,毛泽东当日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指出:这批政治委员必须认真挑选最适当的人来担任,要各野战军提出三倍的名单交由军委从中选定。

11月18日,中央军委从19名预选对象中遴选任命7所航空学校的政治委员,分别是:第二野战军28师政治委员姚克祐、第四野战军115师政治委员李世安、第三野战军101师政治委员王学武、第一野战军3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发应、第三野战军63师政治委员王绍渊、第四野战军141师政治委员张百春、第二野战军54师政治委员罗野岗。

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选调大批优秀干部支持航校建设,为建立航校打下了组织基础;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建设人民空军航校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1949年11月,第3航校的领导干部到达锦州时,面对弹坑累累的机场和不足千米的跑道,立即组织干部、战士抢修,人力不足,营房不够,就向当时的中共辽西省委、省政府求援。辽西省省长杨易辰表示,为了建立空军可倾囊相助,要啥给啥,当即把锦州师范学校的校舍让给航校作教室和学员宿舍,把省政府办公室的沙发搬给航校接待苏联专家,同时组织当地群众赶修机场,在断垣残壁的房基上重新筑起营房。经过1个月的努力,除机场跑道外,急需使用的营房、教室等,都因陋就简地准备就绪。第1航校要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进行飞行训练,但该机场已由东北农学院管理使用。农学院的师生听了朱德总司令签署的动员他们搬迁的来信以后,为新中国即将有自己的空军而欢欣鼓舞,立即行动起来,仅用三天时间便全部迁出,并将房舍打扫干净,迎接航校人员进驻。

朱德在第6航空学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航校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49年7月后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仅批阅空军有关办航校的请示、报告就有49件之多。苏联专家热情援助,1949年11月中旬,空军聘请的苏联专家按照协议陆续到达各航校,担任各级和各类专业顾问,向苏联订购的飞机和器材,也于当年年底陆续运抵航校;航校建设者们,团结奋斗,敢打硬仗,遭受破坏的机场很快恢复启用,营房也在抓紧整修。从中央军委批准创办,到6所航校正式开学,仅仅用了54天,开创了航空办校史上的奇迹。朱德、聂荣臻在刘亚楼陪同下,参加了第6航校的开学典礼。第7航校也于1950年1月5日开学。

东北老航校学员

为适应空军建设各类人才的需要,从1952年6月开始,空军又陆续创建了第 8、9、10、11、12航空学校,在北京南苑开办了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在大批组建航校的同时,探索建立了预科教育制度,先后建立第1、2、3、4、5、6、7、8航空预科总队,后改称航空预备学校。

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航校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共培训飞行人员5945名,机务人员2.4万余名,军事干部396名,政治干部690名,后勤干部310名,成功地迈出了办学培养航空人才的第一步,为迅速组建航空兵部队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探索掌握了创办航空学校的特点规律,为空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