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

我们凝望天空,祖国注视我们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陈小菁 刘汉宝 陈磊 焦义宝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11-20 02:07:37

夜幕降临,曹开富站在山顶上凝望着夜空。

身为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无比熟悉他脚下站立的山头,无比熟悉他仰望的夜空。

“春夏秋冬,山头的风景不一样,头顶的星空也不一样。”这位有着30年军龄的雷达老兵,早已习惯了这种凝望,也习惯了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凝望中“寻找不一样的风景”。

目光敏锐了,才能寻找到不一样的风景。某种意义上,雷达兵的“风景”闪烁在不断刷新的一方方屏幕上。

那是一个个由精确数据组成的线,以及这些线相连叠合而成的网。这些电磁波交织而成的线和网,便是雷达兵守望祖国领空安全的“目光”。从黄海之滨到戈壁荒漠,再到雪域高原,曹开富和战友们的目光,汇聚在无数凝望天空的“目光”里。

凝望天空,守望祖国。无论是人的目光,还是雷达的“目光”,曹开富都将这种凝望看成是一种锤炼。

都说高处不胜寒,此时此刻,锤炼曹开富和战友们的,不仅有山顶的高和寒,还有夜幕里山脚下万家灯火的暖。

“你看那万家灯火,多像无数双看着我们的眼睛。那是父母妻儿的眼睛,也是无数家乡父老的眼睛。” 曹开富说,“我们凝望天空,祖国注视我们。”

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

“要有出息,长大了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一路穿越车流拥堵的街道,驶过熙熙攘攘的闹市,来到空军雷达兵某旅官兵驻守的山脚下,已是华灯初上。

汽车沿山路上行,拐了一个又一个弯,上了一个又一个陡坡,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沿着山坡而建的雷达站营区和阵地,渐次出现在眼前。

30年前,还是新兵的曹开富,上山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当时“几乎是闭着眼睛,不敢朝下看”。如今这条路,曹开富“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掌纹”。

路,越熟悉就越感到近,越陌生就越感到远。

30年前的这个山头,对于曹开富来说,不仅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是十足的远方。

曹开富一口“东北腔”,谁也想不到他出生在江西的鄱阳湖边。从小到大,他的世界,“除了头顶的一片蓝天,就是眼前的一片湖水”。

高中毕业那年,在县城造船厂工作的父亲想让曹开富到船厂工作。但曹开富始终记着母亲的一句话:“要有出息,长大了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那年,一心想要“走出去”的曹开富报名参军,拿到了空军部队的入伍通知书。

启程去部队,曹开富第一次坐轮渡。看着船头犁开湖面,感受湖面上的风拂过脸庞,兴奋的他,想象着以后的路可以像眼前这片水域一样越走越宽阔。

坐火车,倒汽车……历经7天抵达东北某边防雷达站,站在山顶的曹开富,视野里一片雪白。

新训后分配下连,曹开富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里离家挺远,我们的职责是踏踏实实给祖国看好天空。妈妈想我的时候抬头看蓝天,儿子和您看到的是同一片天。”

尽管家信写得豪情满怀,但漫长的北方冬季,无时不在考验着这位第一次出远门的南方兵。家乡的湿润空气,似乎永远也吹不到北国。即使在地图上,从家乡到雷达站的距离用一个标尺就能丈量,曹开富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遥远。

下连后,曹开富干的是雷达站最苦的油机员。他的味蕾和肠胃逐渐适应“白菜、土豆、萝卜”这“老三样”,双手皮肤也在每天的揉搓中,适应了擦油机的洗衣粉的“杀伤力”。有时任务紧急,他白天黑夜“连轴转”,能睡个囫囵觉都是奢侈。

“雷达站的岗位看重技术,提高本领才能有出息,有出息将来才能走得远。”老班长的这句“老生常谈”,在曹开富心中唤起无穷干劲。多年以后,回望成长历程,曹开富常常感慨,“有出息,走得远”是他人生的励志关键词。

两年后,曹开富再一次走向远方——他考上了原空军雷达学院。这一次,曹开富的心情大不相同:当初离开家,只是一种单纯的兴奋;这一次离开雷达站,兴奋里还有着一种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那是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不久。战争作战样式的变化给曹开富和战友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学三年,他利用假期上高原、下海岛,有机会见识了一些“既一样又不一样的雷达站”,对教员的这句话更加感同身受:“高山海岛之巅有很多雷达站。一座座雷达站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守望祖国天空的天网。”

军校毕业,曹开富回到老部队,申请去了一个更偏远的雷达站。此后,他的人生辗转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山头,直到成长为雷达兵某旅旅长。

30年雷达人生,无数次用电磁波的“目光”凝望祖国的天空,在老母亲和老班长眼中,有出息的曹开富,越来越对“远方”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很多时候,让你抵达远方的,不是离开,而是坚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