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校园与大海之间

——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技术专家袁保伦的2019年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颜瑾 贾朝星 王微粒责任编辑:张诗梦2019-12-27 03:05

一年只干一件事——

在茫茫荒原中开辟出一条最便捷的路,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别看袁保伦的2019年很忙碌,但他说,自己“其实一年只忙了一件事”,那就是研制某型激光陀螺惯导系统。

这件事做起来挺枯燥。对惯导系统来说,纠正误差的关键是算法,而算法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就像要在茫茫荒原中开辟出一条最便捷的路,有时候你绞尽脑汁也无能为力。”袁保伦负责的正是算法,冥思苦想最“魔怔”的时候,他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了深夜才想起没吃饭。

袁保伦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行军床,这张行军床一次次陪着主人通宵达旦。今年,他研究出的10余种算法,全在夜深人静时诞生。

这一切,在袁保伦看来都是值得的。他一直记得,几年前,团队完成试验后的一台原理样机直接被部队要了过去,再也不肯归还,“想拆都不让我们拆”。前不久,海军某部的一位老士官又给他打来电话:袁老师,我们马上要执行重大任务,有更好的设备能借我们用吗?

“不是太拼,而是部队的需求催着我们往前赶,不得不拼!”袁保伦说:“事关战斗力建设的东西,别说一年,就是拼上10年也要尽快干出来。”

令他欣慰的是,今年,他主导研制的某型激光陀螺惯导系统“总算是成了”。那天,他凝视着我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院士的照片,心中感慨万千:“老师,学生没有丢您的脸!”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敲响高伯龙院士办公室的门,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他成为高院士研究生那年,激光陀螺创新团队历经长期攻关,刚刚实现激光陀螺工程化研制,紧接着便开始转向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惯导系统研究。于是,学理论物理的袁保伦被导师引向惯导系统研究方向,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一跑就是20年。

人生能有几个20年?又有多少人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驰而不息,一转就是20年?

20年干成一件事,袁保伦觉得很值得;20年只干一件事,袁保伦觉得新挑战无处不在。

新挑战来自部队一线的新需求。今年5月,某型装备小批量生产会议上,一位舰长问:这个维护方便吗,旧船能不能直接用?一位负责舰船总体设计的高级工程师提出:能不能让设备接口和既有船舶的协议兼容……虽然有些要求,最初的研制任务书并没有涉及,但袁保伦一一记了下来,作为下一步改进设计的目标。

从跟随导师高伯龙从事激光陀螺研究的第一天起,他就记住了一句话:“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要用的。”

如今,他们的成果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有多型先进武器装备列装了他们研制的高精度激光陀螺。说到这里,袁保伦格外自豪:“我们没机会执掌大国重器,但我们能帮助它们行得更远、瞄得更准。”

一年不缺席一节课——

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是助力科技兴军的最好“成果”

在从事科研之外,袁保伦每年还担负着研究生教学任务。

他教的课程叫“光电惯性技术”。每一节课他都精心准备,不管科研任务有多忙,都从不缺席。有时候,赶上出差和上课冲突,人在外地,他宁愿多跑一趟,飞回来上完课再飞走,也不轻易调课。

课堂上的袁保伦和在实验室里没什么太大区别,依然严谨,只是偶尔会讲一点在部队调研的故事,让大家跳出枯燥的课本,看看新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门课程难度大,需要用到大量艰深复杂的数学公式。袁保伦的理论物理功底深厚扎实,工程应用又得心应手,讲什么问题都是一针见血。学生给他看程序状态的曲线图,他一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课后有学生提问,他总是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才走。

学员李佳翼感觉,每听袁老师讲完一节课,都像是做完了一个项目。“他总能结合应用提出现实问题,从理论的迷宫里带着你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经过这种学用结合的讲述,你便茅塞顿开了。”

带自己的学生如此,指导别人的学生,袁保伦也是如此。硕士研究生孙志刚的毕业论文是与导航技术相关的应用型课题,研究中遇到涉及惯导方向的问题,他便尝试着向袁保伦求教。袁保伦虽然不是他的导师,但总是悉心指导、有问必答。毕业后,孙志刚对惯性导航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也加入了惯导创新团队。

今年7月,学校组织科技夏令营。袁保伦专门抽出时间指导参加夏令营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惯性导航车载实验”。看着学生们拿着测量仪器,跟着车在校园里兴奋地四处跑,袁保伦欣慰不已。他希望这些聪颖的年轻人也会被这项技术的魅力吸引,就像他当年被高院士引导着一样,走上惯导技术研究之路。因为,“一项科研事业总是需要传承的,对于一代国防科研人来说,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就是助力科技兴军的最好‘成果’。”

袁保伦口中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校园之内。由于某型装备即将列装,他很快就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基层官兵。为部队做装备技术培训已列入他明年的工作日程,他对此充满期待。

去年,围绕某设备的使用,他已前 往部队给一批官兵做了10个课时的培训。培训中,他既讲设备的操作手册,又讲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特点、软硬件结构——他想让官兵们不仅会用设备,还能会修理。

那次培训,来听课的有年近半百的基层技术干部,也有20来岁的年轻士官。袁保伦经常被官兵们“围堵”着提问,也一次次被大家眼神中对新技术的渴求所感动。

“部队都很欢迎我们去讲课。”袁保伦指了指自己那枚印有“国防科技大学”字样的臂章说,官兵很信服咱们,每次学校的科研人员去部队,都会受到热情欢迎。

他觉得,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是在科研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的,是靠过硬的装备一次次经受住实战化考验而建立的。

站在岁末,展望明年。袁保伦给自己列了一长串的任务列表,列表的末尾是一个小心愿:争取把驾照考到手。

这个心愿已不是第一次被列入他的年度计划了。4年前他就报名学驾驶,直到今天他仍没时间去练车。

聊到这里,袁保伦笑了:“估计这仍然是个奢望,明年还有好多事要做,肯定只会更忙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