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千:新中国首任飞机总设计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云川 责任编辑:丁杨 2020-07-10 10:06:59

今年7月5日,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歼-8成功首飞51周年的纪念日。51年前的这一天,歼-8腾空而起翱翔蓝天,战机用呼啸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了自主研发的高空高速战机。

这一飞,让共和国自此有了生命力强大的种子战斗机——歼-8战机由此衍生出多个型号,以庞大的家族守卫着祖国的长空。

我们将镜头投向国之重器的背后,歼-8总设计师黄志千走进人们的视野里。在他51年短暂的生命里,黄志千在我国航空领域做了诸多开创性工作: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培养出第一代飞机设计团队,主导设计第一架自主战机歼教-1……在歼-8之前,国产战机设计负责人均无总设计师头衔,黄志千被誉为新中国首任飞机总设计师。

“他们重视的是航空工业之创建,而非个人问题。回顾当年,他们报国有心,而无利己之念……”黄志千爱人的评价,是这位航空巨匠一生的追求。他开启了我国自主设计飞机的先河,扛起歼教-1、初教-6、强-5和歼-8等多型战机研制重任;他倾尽毕生精力培养人才,探索形成的飞机设计理念,奠定了我国飞机设计基础。

歼-8战机。

歼教-1的技术难度在我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史无前例

黄志千,出生在长江边上的淮阴小城。他取名“志千”,顾名思义就是“志在千里”。少年时期的黄志千,凭借过人的勤奋,自学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

学生时代的黄志千,就不同于常人。他的大学同学、航天专家王子仁回忆说:“志千性格内向、寡言谈,因络腮胡很密,面目虎虎然,同学们亲切地称他‘黄老虎’。”

沉默寡言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特有的专注与细致。别人要反复修改的机械设计图纸,他往往一次就能制作成型。

留学英国时,黄志千抓住难得的机会,刻苦学习航空设计技术。当时,英方禁止中方人员进入设计部门,还封锁了核心技术资料。但优秀的黄志千被英方破例选中,负责机身后部结构设计。

1947年,英国伦敦郊外,一架“流星”喷气式战机灵巧地在云朵中穿梭,最高飞行速度达到975公里/小时,创造了飞机飞行速度的世界纪录。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飞机试飞成功,黄志千心中有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也能制造出喷气式飞机。

新中国成立后,黄志千回到祖国,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设计组组长。

不久,他便主动提出,离开北京到东北,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型喷气式战机——歼教-1。

当时,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制造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为数不多的设计人员,见过喷气式飞机的人屈指可数。缺少技术资料,技术人员就从科研院所借来外文资料,边翻译边学习;缺少试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焊接加工。

“图纸是工程的基础,一定要严格遵守制图规定,练好基本功……”飞机结构强度专家冯钟越回忆说,黄志千对待工作异常严谨,培养年轻人耐心细致,经常一边帮着修改设计问题,一边给大家示范讲解。

当时,歼教-1设计图纸多达上万张。为了确保上百人设计的图纸协调一致,黄志千通宵达旦地审核把关。为了尽快让年轻人练好基本功,黄志千会在图纸上进行详细地修改和批注,便于设计人员及时发现图纸问题、提高设计图纸的能力。

在飞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发现新机型常常出现颤振问题。当时,正值东北的冬天,风比钢硬、钢比风冷。但是,团队上下攻克难关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多数东北人选择“猫冬”的时候,黄志千带领设计人员拖着木质战机模型,顶风冒雪跑到城市郊外,进行风洞试验。

“每次试验,他都在场,像守望自己孩子一样,观察战机的一举一动。”顾诵芬院士回忆说,长达2个月的时间,黄志千带领设计人员一起梳理试验现象数据,确保了战机两侧进气设计的可靠性。

千辛万苦,终于等到新型战机诞生之日。这一天,黄志千激动不已——

1958年7月26日,在北陵机场,当信号弹划破天际,歼教-1呼啸着向跑道滑去,轻盈地飞上蓝天,成功做出多个高难度动作。

飞机着陆后,黄志千和在场的设计人员高兴地欢呼起来。他们有足够理由自豪,因为“其技术难度在我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史无前例”。

如今,人们已无法想象,研发者当时在完成这“惊天一飞”时所拥有的巨大决心与勇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