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光”三十年,这个军校教授有怎样的军旅传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耀广 王鑫 责任编辑:王凤 2022-03-22 12:02:27

一路“追光”三十年

——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教授张引发

■张耀广 王鑫

春日清晨,草长莺飞。阳光穿过校园浓密的树林,照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一块名师橱窗上。

“张引发,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简洁凝练的文字旁,是张引发的一张肖像照。略显消瘦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眼镜,自信豁达的笑容透着刚毅沧桑。

近日,张引发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搭建的某原型系统上实现了对音频幅度调制信号的高保真接收,并实现某基带数字信号的低误码率传送,在前沿领域再次收获原创性成果。捷报传来,战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张教授30余年与光打交道,我们在业务交流群都称呼他为‘追光者’。”“我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粉丝’!”“我也是!”几名在名师橱窗前驻足的学员你一言我一语,渐次勾勒出一个“追光者”的军旅传奇……

心中有“光”——

“不热闹没关系,只要对战斗力生成有利,就要一直走下去”

这是一个热闹的场景:来自秦岭的劲风穿过大礼堂的窗帘,发出簌簌声响,一年一度的光纤通信人才结业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激昂的音乐声中,又一批优秀学员即将从这里走向全军各个岗位。这些年来,光纤通信人才培训中心已累计培育1万多名优秀人才,基本把全军相关专业的骨干都轮训了一遍。

张引发坐在台下,看着学员们脸上洋溢的蓬勃朝气,思绪不觉回到30多年前光纤通信事业人才培养刚刚拉开帷幕的那一刻。那时可一点都谈不上热闹,甚至还有些冷清。

1989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张引发主动申请到光纤通信教学组工作,这个举动一下子引起不小的轰动。

为什么?彼时,学院最王牌的专业是载波通信,军内乃至国内最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作为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按常理应当申请这两个方向才是。张引发偏偏追“光”而去,直奔最冷门的光纤通信。

“不热闹没关系,只要对战斗力生成有利,就要一直走下去。”张引发对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光通信是未来数十年军事通信的主要手段,短期看是“冷板凳”,长远看却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军事通信发展趋势验证了张引发的判断。1994年,张引发临危受命,负责管理刚成立的光纤通信教研室。3年后,这个教研室推动建立了全军第一个光纤通信人才培训中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引发在光通信领域深耕30余年,把青春刻进了这条布满荆棘的奋进之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追光者”。

时间虽过去多年,基础通信网络系副主任杨剑对1998年的那个春节仍记忆犹新。整个寒假,张引发带领大家从打地钉开始,连续奋战了十几个昼夜,硬是赶在开学前把申请到的一批新传输设备安装调试到位,保证了新学期教学的正常展开。

“搞了一辈子的光,他干啥都恨不得是光速,真是太拼了。”杨剑口中张引发的“太拼了”有举不完的例子——

某高原地域部队光纤系统开通后,张引发了解到部队技术力量薄弱,就和中心几名教员一起,跑到高原连开3期培训班,每期20多天。

“整宿整宿睡不着,干脆不睡了。”高原反应扰得张引发休息不好,他便起来反复斟酌教案,力求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更生动更透彻。经过培训的官兵很快“上手”,线路故障率显著下降,张引发这才如释重负。

张引发教授与团队进行课题攻关。 杜昊南 摄

疾行追“光”——

“就像养娃要打防疫针,光纤网络也要增强抵抗力”

某海域,风高浪急,一场测试性对抗演练拉开序幕。蓝军一名潜水员悄然入水,娴熟地向深海下潜,试图对目标光缆搞些“小动作”。

“发现可疑扰动,立即启动预案。”红方指挥所电子屏幕上,警示灯快速闪动,现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指挥员当机立断,接连打出一套“组合拳”……

少时,捷报传来,危险解除,光纤网络安全无虞。“中军帐”里一片赞叹:“张引发教授带来的这套设备真给力,实时监测光纤情况,成为光缆网的‘火眼金睛’。”

“追光驭光,安全第一。平时张教授常跟我们打一个‘1’和‘0’的比喻。”教员王鲸鱼说,安全好比数字“1”,作战效能好比数字“0”。“0”越多,数值越大。但若没有了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0”,战斗力仍然等于“0”。

张引发的这个比喻,正是他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真实写照。

“张教授在部队很‘抢手’,很多单位都盼望着他能多去几趟。一是请他传经送宝,二是请他‘挑刺’。”教员陈树文这样说。

某部队拟新建一个网络,方案摆到张引发案头,他却皱起眉。“拓扑结构不合理,并入干线网后,一些节点会信道拥堵,必须优化。”张引发直指要害。

“就像养娃要打防疫针,光纤网络也要增强抵抗力。”张引发形象的解释让单位领导竖起大拇指。如今,全军多数重要光网络建设前,都会先到张引发这里打“防疫针”。他总会将光通信面临的风险逐一分析,提出破解之策,先后取得30余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追光疾行靠的不是“神来之笔”,而是日复一日地爬坡攻关。

有这样一个场景印刻在陈树文心头。一天夜里,在提高光网络战场生存力上,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打电话给张教授后,他很快召集人员,在家里架起投影仪,我们激烈地讨论了一夜。”接着,陈树文不好意思地说,张教授当时正患支气管炎,说几句话就要咳嗽一下。

张引发就是这样一个“点火就着”的人。事实上,不只家里,宾馆房间、家属院医疗室、友邻单位办公室,只要有了“灵感”,团队都会随时随地召开碰头会,把“小火花”燃成“熊熊大火”。

炽热如“光”——

他一辈子追光,不知不觉也成了光,照亮同行者

南国大地,崇山峻岭,一场跨区联合演习正如火如荼。“报告,网络瘫痪了。”通信枢纽里一阵忙乱,空情上不来,指令下不去,几个业务骨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这时,某防空旅信息保障科科长张建成赶到。“附近某空军场站有空闲信道资源,抓紧调度。”很快,一条新的通信链路调通,问题迎刃而解。

演习结束,同事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那里有信道资源?”张建成自豪地说:“这多亏了导师张引发的教诲。”

“粟裕大将每到一处,首先琢磨哪里能屯兵,哪里可以打伏击。我们搞通信工作也是如此,去某处之前,一定要把那里所有信道资源搞清楚。”张引发常常告诫学生,要培塑特有的打仗思维。

在张引发的学生眼中,老师总是沉迷于光、钻研光,同时也炽热如光。

一些学生毕业多年,还经常接到张引发的电话,既有谆谆教诲也有鞭策鼓舞。“有个名师指导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教员廖晓闽发自肺腑地感慨。从张引发的硕士生,到张引发团队的骨干成员,廖晓闽已在张引发身边学习工作了14年。

“老师总说,搞研究只在实验室不行,一定要到一线部队去。这几年,他光出差调研的火车票根都积攒了近百张。”导师的出行记录,让廖晓闽既意外又感动。“一张张火车票就像老师无声的教诲,告诉我该怎样去搞科研。”

在张引发的辐射带动下,毕业第4年,廖晓闽就拿到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年后又评上副教授,成为当时学院最年轻的副高职。

“老张,以你的成就,当个专家,做些面上工作,轻轻松松到退休,何必折腾自己?”一位朋友关切地提醒。

“年轻时做的一个梦,现在有实现的条件了,肯定要快马加鞭。”张引发从来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瞄上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发起了又一轮冲锋。

“张教授的脚步声很急切,就像催征的鼓点,让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廖晓闽的话道出了很多教员的心声。在张引发的感召下,身边教员都处在研战、教战、学战的“满格”状态。

光之所至,阴霾尽去;光之所向,万物勃发。30年是一道刻度,更是一座丰碑。张引发一辈子追光,不知不觉也成了光,给人温暖、方向和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