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盛开红色杜鹃
——辽东学院组织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活动
■解放军报记者 张 蕾 特约通讯员 崔 鹏
抗美援朝老兵周晚芳为辽东学院学生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尤伟杰摄
辽宁省丹东市毛岸英学校师生在辽东学院参观学习。黄浩原摄
辽东学院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坐落在鸭绿江边。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看到流淌的江水。
2016年暑假开始,辽东学院组织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兵”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师生以丹东为起点,寻访了全国289位抗美援朝老兵,忠实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进行“青春与青春”的对话。
70多年前,跨过鸭绿江的老兵们正青春;现在,在鸭绿江边成长的青年学子,追寻着那一代青年的追寻,让红色基因在对话中传承。
行万里路寻访百位老兵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名为《血染的金达莱》的书,形成了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最初的了解。”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尤伟杰,没想到工作后会拜访那么多志愿军老兵,并成为学校必修课《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团队成员。
尤伟杰是“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以前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去敬老院‘学雷锋’,其中也有志愿军老兵,因此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精神需求。加上学校又在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市,于是我们就有了寻访志愿军老兵的想法。”尤伟杰说,寻访的提议很快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上敬老院、发朋友圈、向亲戚朋友打听、询问街坊邻居……为了寻找志愿军老兵,辽东学院的学生“各显神通”。
找到之后,如何形成有价值的寻访报告?为了让没有经验的学生有操作步骤可参考,尤伟杰带着学生寻访第一位老兵后“打了个样”。一份完整的寻访报告包括老兵简介、老兵口述、老兵寄语、学生采访心得等内容,有条件的可以拍摄现场视频。
寻访团至今记得与第一位老兵刘振清的对话。“那3年多常常拿着望远镜对着天空看,有没有感觉枯燥无味,有没有想过这事啥时候到头?”刘振清当年在高炮部队负责对空侦察,他笑着说:“你不用考虑其他事,因为你的任务就是侦察,不管怎样都要好好完成。”
寻访的学生们提前查阅资料,和老兵面对面对话,对老兵和那场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起初,我所理解的炒面是我们平时吃的炒面条,了解后才知道是简单炒熟了的面粉。还有的老兵说,有时连炒面都没有。”
“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子母弹,第一次听战争的亲历者讲述战争的残酷,更深切地体会到‘爱国’两个字的分量。”
抗美援朝精神就在老兵们的皱纹里、白发里,在他们的一言一行里。只要和他们接触,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受到触动。据了解,寻访团队已将寻访成果编撰成30万字的材料。
在出征地求解青春之问
“身为志愿军的后代,我们仰望着祖辈献给祖国的青春,沐浴着这份荣光成长。”10月份以来,辽东学院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我的祖辈是“最可爱的人”》专栏。
“这是我们今年寻访老兵实践活动的成果。”辽东学院团委书记夏巍介绍,随着抗美援朝老兵年龄越来越大,寻访难度增加,他们转变思路,发动学生讲述祖辈的故事,全校有250余人报名参加。遗憾的是,很多人只知道祖辈是志愿军战士,却并不了解详细信息。目前,经过核实,信息准确、故事详细的有20余人。
专栏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信息工程学院大一新生马祎旸。7月25日,她收到辽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两周后,家人得知大爷爷马振东烈士安葬地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马振东出生于1927年,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遭遇敌军空袭光荣牺牲。此后,家人一直在寻找他的安葬地。
这消息让马祎旸一家兴奋不已,早早筹划丹东之行。9月1日,马祎旸一家从锦州市来到丹东,赶往烈士陵园祭奠大爷爷。
“我给大爷爷读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家里人说的那位英雄仿佛就在面前。第二天,我们来到鸭绿江断桥,重走大爷爷出征的路,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走近大爷爷付出生命的那段历史。”马祎旸说。
大爷爷的故事,马祎旸在学院的“开学第一课”上作了分享。和她一起分享的,还有几名“抗美援朝精神”大学生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立于2018年,成员以参与寻访的学生为主,致力于在学院、社区、中小学进行宣讲。
宣讲团成员姜玥,曾参与寻访十几名志愿军老兵。2021年毕业时,空乘专业的她本可以直接就业,却报考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我想了解更多志愿军英雄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姜玥说。
学院在寻访老兵的基础上,开发《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宣讲团成员参与了其中10节内容的讲述。
“采访时,何爷爷说,年轻时他常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后来同乡黄继光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爱国、责任、奉献。”课上,宣讲团成员林显任讲述了抗美援朝老兵何世露受到激励走上战场的故事。
2020年,该课程在慕课平台上线,并同时开设《抗美援朝精神宣讲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课程,吸引超过40万人在线学习。
将校园“新地标”越擦越亮
记者了解到,很多从全国各地考到辽东学院的学生,入校放下行李就和家人一起去参观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
姜玥经常在纪念馆遇到前来参观的校友。今年,她还回到学校给大一、大三校友讲文物背后的故事,一起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姜玥说:“现场提到一些人和事,能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神情不一样,在校期间,他们对那场战争、对国防的理解和感受变深了。”
这所边疆城市的大学,为激发学子的爱国情、强国志,立足丹东英雄城的特色,于2020年推出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即学习一门《抗美援朝精神》课程、观看一部有关影视作品、学唱一首有关歌曲、参观一个有关红色景点、学讲一个有关故事、参加一次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团日活动、撰写一篇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的感悟。
活动开展以来,有关抗美援朝的歌曲成为每个团支部的必唱曲目,全校学生通过故事分享会、微视频展播、红色故事竞讲等形式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在活动照片中,一面铜铸浮雕出镜率非常高,这是学校修建的抗美援朝精神广场的主题雕塑,也是学校的一个“新地标”。10月21日,丹东市毛岸英学校100余名师生走进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大四学生潘春旭在广场为他们讲述爷爷潘祥的战斗故事。
“爷爷和战友从侧面发起进攻,不料被敌人发现,子弹打到爷爷身上,幸运的是,爷爷中弹的位置正好是水壶,子弹打穿了水壶,打断了肋骨。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又拿起枪继续往上冲。”潘春旭说,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爷爷的那句话,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坚持就是胜利!
这样的交流共建活动,是辽东学院去年发起的“红杜鹃”计划的一部分。“杜鹃花是丹东市的市花,朝鲜的金达莱就是中国的杜鹃花。”辽东学院领导介绍,学院还组织师范生为毛岸英学校开发具有红色文化特点的美术、音乐、剪纸艺术等课程的校本教材,受到师生欢迎。
截至目前,学院已派出百余名志愿者、实习教师前往丹东市中小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项目,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让“红杜鹃”在东北的沃野上越开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