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英烈回家的路——江苏省盐城市做好烈士褒扬工作纪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福江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3-12-20 09:35:48

冬日暖阳,映照碑塔;苍松挺立,肃穆庄严。

查看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事迹陈列室等1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是江苏省盐城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朱春萍日常的事。

12月3日,习主席赴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激励,更是鞭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传承好英烈精神,我们责无旁贷。”站在烈士英名墙前,朱春萍坚定地说。

“畅通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

“好似活着的他站在我面前,等着我带他回家。”10月26日,富春江畔,金家山巅,望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录”上大伯陈家标的名字,陈玉静难掩内心激动。

延续78年的思念、接力40年的找寻,这场跨越山海的“团聚”,终于尘埃落定。

富阳区新登战役纪念馆烈士英名墙上记载:“陈家标,1921年出生在江苏东台(今属大丰区大桥镇),1940年参军,1941年入党,1945年在新登永昌牺牲。”

“陈家标烈士是我们走访新登战役纪念馆时发现的,共有19位盐城籍烈士安葬于此,这对我们开展工作是莫大的鼓励。”盐城市大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吴汉钧说。

为烈士寻亲工作开展以来,盐城市建立“市县褒扬系统+镇村服务站”寻亲队伍,充分发挥县镇村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优势,畅通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创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工作模式,联合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民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合力为烈士寻亲。

“找到了!找到了!”前不久,该市寻亲工作微信群沸腾了。通过发动各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寻找,联系民政局区划地名科查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确认,志愿军烈士徐清禄是建湖县武陵村人,并顺利联系上烈士的外孙张健。张健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政府邮寄的外公的负伤证明。虽然年代久远,泛黄的证书上依然清晰地记录着烈士生前的战斗经历及负伤情况。

“我外婆叫金同秀,比我外公小两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外公参军离开家乡,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母亲养大,63岁病逝。”提起外公外婆,张健的眼眶湿润了,“我们希望能早日去外公墓前,献上一束迟到的鲜花。”

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褒扬处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10月至今,他们已为53名外省市在盐城牺牲的烈士找到亲人,为613名在外地牺牲的盐城籍烈士找到安葬地。

“一定将这些红色文物保护好、运用好”

近日,一场简朴的捐赠仪式在盐城烈士陵园举行。钱相摩烈士之子钱一呈将父亲生前记录的战地日记等资料,捐赠给烈士陵园。“盐城是父亲的家乡,把他的遗物留在这里是物得其所,我们放心。”钱一呈说。

钱相摩烈士,原名钱宝善,1920年7月生于盐城市阜宁县,1944年春参加革命,1949年5月在上海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战地日记等资料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路历程,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也为陵园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烈士事迹研究提供了支持。我们不会辜负烈属的期望,一定将这些红色文物保护好、运用好。”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

不止步于“找到了”,加强红色文物保护工作,补充完善烈士信息,同样是烈士褒扬工作的重中之重。

盐城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吴耀多年从事烈士褒扬工作。见笔者来访,他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革命烈士英雄事迹专辑》,上面详细记载了陈宗法烈士的生平事迹。“原先一直没有陈宗法烈士的事迹介绍,他的碑文是空白的,这成了我的心病。”吴耀坦言。

“一定要为烈士把碑文补上。”吴耀暗下决心,“这几年,我走访多地的档案馆、烈士陵园、纪念馆,查阅上千份档案资料。由于老档案是油墨印刷,我的脸上、手上常常是黑黢黢的,妻子忍不住嗔怪我找档案找得‘发痴’了……”

一次偶然机会,吴耀结识了20多年致力于新四军老战士走访和盐城革命历史资料收集研究的寻亲志愿者刘迎春。从他那里,吴耀获得一份陈宗法烈士的生平资料。

“陈宗法,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27年生,1941年春参加区队、县队,1945年秋部队改编后加入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同年在部队入党……”如今,在烈士墓区第四排第三位,陈宗法烈士和其他烈士一样,有了完整的碑文。

“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能为烈士做点事,是我的荣耀。”吴耀说。

“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像,太像了,和我梦里见到的一样……”今年7月,东台市富安镇79岁的王春华眼含热泪,接过父亲王应时的画像。王应时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党员,1947年2月被捕后遭敌人杀害,年仅26岁。烈士生前没能留下照片,为父亲画像成了王春华埋在心底的愿望。

为完成烈属心愿,盐城市人物画院副院长武凯军以烈士相关记载信息和战斗故事为依据精心绘制,还原烈士音容笑貌。目前,他已为富安镇35位烈士完成画像。

由于烈士可参考信息少,为画像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今年5月,富安镇邀请东台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帮助寻访烈士后人和亲友,将烈士战斗故事整理成详细文字。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后,他们参照烈士后代讲述,同时翻阅军史档案进行佐证,努力还原烈士生前场景。

最难画的是细节。“有的烈士是机枪手,有的是指挥员,由于身份不同,他们手里拿的枪也不同。”为了让细节更真实,武凯军查阅了许多兵器书籍。经过一遍遍调整打磨,一次次推翻重来,终于让烈士画像与家属“见面”。

“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在盐阜革命老区,卞康全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少有人知道,卞康全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写就是13年。自2010年3月15日起,卞康全开始记录与五条岭烈士陵园相关的事,哪家单位来祭扫,哪所学校来进行红色教育,哪怕当日没事也要写一笔“今日无事”。

行者不孤。在盐城,还有许许多多像武凯军、卞康全一样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告慰英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这片热土的主旋律之一。在该市,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街)、村(居),共计128个。

一座城,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在昭示未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