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渡江之问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潇 涧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5-05 07:47:02

渡江之问

■潇 涧

渡江战役(油画) 雷洪连 雷 洋作

大战前夜,江风轻拂,万籁俱寂。

1949年4月20日18时,人民解放军兵锋直指江南,发起渡江战役。

翘首眺望对岸的千军万马中,第30军文工团团长胡士平给家中的弟弟写下了一封战地家书:“现在我想问你,咱家门前的大路上是否也有解放军过?你和妈妈在门前看队伍吗?当时你们有没有想在那样长行列里找出你的哥哥、妈妈的儿子呢?”

这是一名军人用接连设问的形式,向亲人表达心中对胜利的盼望和喜悦。

与此同时,西起九江,东至江阴,长达上千里的长江战线上,数以万计的风帆,从茫茫芦苇荡纵横交错的江汊里悄然升起。苏北、皖北2万多船工驾船满载解放军官兵,待命出征。

后来,退败台湾的国民党军满腹疑云,他们从1949年3月就开始封江,将江边渡船砸毁、拆毁、烧毁,洗劫一空,滚滚长江上一艘小船都看不见。于是,他们“国防部”的“作战检讨”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反思”——解放军渡江的船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帆船?此前都藏在什么地方?

这3个问号,与前面胡团长家书中的3个问号相映成趣,力量的源泉、民心的向背,胜利的笃定、失败的沮丧,都跃然纸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摧枯拉朽,是因为淮海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的“小推车”,一直推到了长江边上,变成了解放大军渡江的舟楫樯橹。

2020年8月,巢湖之滨。习主席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信哉斯言,诚哉斯言!当年,仅安徽无为、宿松、怀宁3个县就分别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有的父子、兄弟齐上船,运送大军过江。渡船出发前,不少船工穿上“老衣”——老衣,是按当地风俗为去世的人穿上的衣服,船工们是抱着誓死的决心,运送解放军“打过长江去”!

国民党军在那3个沮丧的问号中,只看到了“船”,却没有看到“人”。

就在这个晚上,14岁的马毛姐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小棉袄,跳上木船。她掌舵,哥哥划桨,从无为的长江边出发送解放军渡江。敌人的子弹雨点般袭来,打烂了船帆,从马毛姐右臂穿过。她忍着伤痛,拼尽全力稳住船舵,整晚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送上南岸。

如今,安徽博物院展陈着一件褪色的小棉袄,正是马毛姐渡江时身穿的那件。有的参观者凝视它许久,问讲解员:一个14岁的小姑娘,为何能如此勇敢?胳膊负伤怎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劲?马毛姐为什么那样信任解放军?

这又是3个问号。其实,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问题又远远不止于此——在没有实行土改的江南地区,人民群众为什么很快拥护解放军?南京,国民党盘踞多年的“老巢”,为什么市民那样期盼解放军赶快渡江?解放大军为什么渡江之后进展神速,风卷残云?

“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关心穷人!”“把解放军送过江,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直到今天,90岁的马毛姐回答依然质朴如初。

她为什么那么勇敢?是因为她知道,那时渡江部队规定,船上战士要用身体围成圈,将船工护住。她更知道一个当年在长江北岸广为流传的佳话——解放军的马倌,在饲养战马时会将树包扎起来,以免马啃坏老百姓的树木……

渡江战役老战士李剑锋时常回忆起解放南京时,自己走进“总统府”的情景:“当时我坐在蒋介石的办公椅上,说了一句感想——不管你官多大、位多高、权多重、兵多广,只要没有老百姓,一切都要完蛋!”

“我们野战军进城,不能撒野!”渡江战役纪念馆里,还保存有这样一件文物:标题上的“命令”二字粗黑醒目,正文中的“入城三大公约”“入城十项守则”更是一目了然。守则的最后还备注道:全军所有人员每人一份。

入城公约及守则在上报党中央后,毛泽东主席批复了8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于是,才有了震古烁今的一幕——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早起的老百姓推开家门时,眼前看到的是狭窄的街道两旁,睡满了前一夜入城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有的坐着,有的半躺着,有的身下只垫了一层薄薄的麻袋片……目睹这一幕,很多“老上海”感慨:“蒋介石,再也回不来了!”

这些话放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当年江南人民是用眼睛看到、亲身感到的景象,来比较两个政党、两个队伍,用当时南京老百姓的话说:解放军进城,天亮了!

渡江之问,头衔尾接,连绵不绝。从南湖上的一叶轻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举世传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前仍有数不清的大江大河。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高扬起今天的渡江之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