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付绪纯 梁韵规 陈典宏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5-07 09:04:28

壮乡奏响国防强音

——广西南宁市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创新实践

■付绪纯 梁韵规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典宏

853dc0711a9c55faee08761a37fbc8d2.jpg

广西南宁市学生到李明瑞、韦拔群烈士纪念馆参观,向革命先辈雕像敬队礼。莫庆林摄

半城绿树半城楼,一江清水一江歌。广西南宁市地处祖国南疆,是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素有“绿城”之美誉。行走在南宁,大街小巷、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国防印记,它们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为这座“绿城”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国防知识嵌入街巷场景、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家国情怀融入民族特色活动……近年来,南宁市军地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持续筑牢“南疆安宁”的思想根基。

“一城区一特色”

繁华地段搭建立体课堂

300余米长的街道两旁,60余块国防教育展板一字排开,党史军史、武器装备知识详实生动;户外大屏滚动播放《边关有我——广西子弟兵风采》《强边固防 壮美广西》等主题宣传片,强军成就、征兵宣传抬头可见……今年初,南宁市军地联合打造的西乡塘区“国防教育一条街”建成,每天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参观游览。

“全民国防教育,主体是全民。街区的建成将国防知识融入市民生活,是全民国防教育常态化开展的生动实践。”南宁警备区领导介绍。

一面墙讲述一个国防故事,一条街立起一个教育地标。南宁市各城区按照“一城区一特色”的布局,在人流量大的繁华地段,立足地域红色资源优势和街道人文历史特点,将国防教育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建成13条各具特色的全民国防教育主题街区。这些接地气、有人气的国防教育立体课堂,实现了国防教育阵地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南宁市新民路,一个个造型新颖的立体橱窗,设立在街道两旁。橱窗设计成火炬、弹头等造型,吸引众多市民拍照。街边许多店铺内张贴国防教育标语、摆放国防教育宣传资料。一家临街店铺店主说:“看到一份份资料被拿走,我很开心。为国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行走在南宁市,记者感受到红色基因已融入城市肌理。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莫文骅故居、林景云故居等一批纪念馆和旧址,人流如织。

这得益于南宁市军地的长期努力。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该市相继推出“生态+”“红色+”等文旅路线,探索出一条“绿色为底、红色固本、红绿融合”的城市发展新路子。2025年春节,南宁市共接待游客850余万人次。数据显示,坐落于南湖公园内的李明瑞、韦拔群烈士纪念馆等是热门目的地之一,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打卡”并留言,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地上,国防画卷铺展;地下,国防课堂流动。

几年前,一辆以“国防绿”为主色调,在各车厢展示功勋人物事迹、“邕城星兵”风采、征兵政策的主题地铁列车一经驶出,相关报道迅速登上同城热榜。如今,这趟主题列车每天在地铁1号线往返穿行,将国防知识带到城市各个角落。

“一学校一方案”

国防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李爷爷,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您和革命先辈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请您放心,我们会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2025年春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学生们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录制了一段视频。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对这位老英雄的敬仰之情。

“青少年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南宁市委宣传部国防教育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注重发挥牵头抓总职能,推动国防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学体系,探索建立“红绿”融合课程,引导学生在绿色环境中成长,在红色熏陶中成才。

良庆区良庆镇新兰村,由解放前的新丁、乌兰两村合并而成,是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踏入新兰小学校门, “传承抗日精神,开启美好人生”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抗日文化长廊环绕操场四周,校园西北侧矗立着高大的新丁抗日英雄纪念碑。

当嘹亮的军号声打破校园的宁静,一场独具特色的“红军操”上演。整齐的队列、铿锵的步伐,让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是该校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将体育锻炼与国防教育融合编排而成的特色课程,如今已成为该校的“红色名片”。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南宁市东葛路小学学生崔宇晨略带稚气却准确生动的讲解,引起网友热评:“他对无人机等装备十分熟悉,仿佛一位小军事专家。”

崔宇晨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融入课程的理念,更得益于南宁市“一学校一方案”国防教育模式的实施。该模式既注重全域覆盖、全校参与,又强调分层设计、特色培育,倡导各学校以富有特色的方式,为青少年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

南宁市第三中学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生可触可感的知识体系;五一路小学开发“戎笔文化”课程体系,将“戎文化”与“笔文化”有机结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青少年国防素养;天桃实验学校将每学期第一周定为“国防教育周”,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强化青少年国防意识……这些各具特色的尝试,有力促进南宁市学校国防教育深入发展。

如今,在南宁市的大中小学校园里,国防教育已成为一门“必修课”。同时,南宁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举办“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定期邀请参战老兵走进校园,讲述战斗故事。在国防教育的滋养熏陶下,像崔宇晨这样的“小军迷”不断涌现。

“一文化一载体”

家国情怀融入特色活动

“阿妹绣球抛过岭嘞,嗨嘹嘹啰!”“阿哥守边卫山河嘞,嗨嘹嘹啰!”

阳春三月,在南宁市举办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两位壮族歌手演绎新编山歌《壮族儿女来戍边》。欢快灵动的旋律、质朴真挚的歌词,既保留了山歌独有的韵味,又饱含浓厚的家国情怀,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

参与改编歌曲的歌手说:“山歌是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用山歌传唱国防知识,听众更容易接受,在婉转的歌声中,国防观念悄然扎根。”

国防法规进歌词,英雄事迹入山歌,这是南宁市推动国防教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生动体现。壮乡的美食文化、民俗活动同样成为国防教育的独特载体。

在“广西美味·百县千菜”2025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上,壮族巧娘黄美凤匠心独运,用五色糯米饭拼出一幅“画卷”——绿色的是坦克阵列,白色的是南海浪花,蓝色的是战机轮廓,黄色的是火箭尾焰……现场观众纷纷用手机拍下这幅画,称其为“最香甜的爱国表达”。

在良庆区蟠龙社区,“国防心·民族情”趣味体育比赛吸引了15个少数民族同胞踊跃参与。背篓和绣球贴上标语,赛道终点设置国防知识问答……国防元素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参与者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南宁市还深挖邕剧和壮锦等非遗资源,不断丰富国防教育载体。在新会书院,观众穿上戏服,学习邕剧身段,演绎爱国曲目《杨八姐搬兵》,感受传统戏曲中的家国情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融入百色起义场景的壮锦手提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商品。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国防教育与壮乡文化的深度融合,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国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当山歌唱响强军旋律,“铜鼓阵”奏出国防心声,壮乡儿女以民族特色,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全民国防教育,奏响南疆国防强音。

最喜人的是参军数据的变化:3年来,南宁市壮族青年入伍比例逐年攀升。在南宁东站举行的一场送兵仪式上,抚摸着壮锦背带上母亲绣的“保家卫国”字样,一名壮族新兵说:“好男儿志在军营,我争取早日获得军功章回报家乡。”

两位老英雄同讲一堂课

■付绪纯  杨文公

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西南宁市红星小学操场上。在师生们崇敬的目光中,90多岁高龄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和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及广西剿匪战斗的老兵田沛霖一起走上讲台。身为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的离休干部,他们还有一个光荣身份——红星小学特聘爱国主义宣传辅导员。

授课开始,李延年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泛黄的地图,地图边缘卷起了毛边,但上面标注的战术符号依然清晰可辨。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346.6高地坐标,老英雄声音低沉而凝重:“就在这片阵地上,我们连顽强地抵御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反扑。全连203名勇士冲上阵地,可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仅仅剩下40余人。同学们,你们如今拥有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台下,不少学生红了眼眶。听到老英雄说“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田沛霖缓缓翻开自己精心编写的《爱国英杰百人故事精选》,用略带沧桑的声音,讲述平津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功臣号”坦克车长董来扶,驾驶着战车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王玉龙将第一面红旗插上天津城头,哪怕腿被炸断也咬牙支撑让红旗屹立不倒,最终英勇牺牲;“登城英雄”张忠富勇猛无畏,率先登上城墙……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在田沛霖的讲述下跃然眼前,屹立在学生们心中。

提问环节,一名学生举手问道:“田爷爷,您讲了这么多英雄故事,为什么不讲讲自己的战功呢?”田沛霖摆摆手说:“功勋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们。”两位老英雄都经历过残酷战争,英勇战斗在战场,可他们从不居功自傲。他们说,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亲眼目睹的英雄事迹,是为了弘扬革命精神,教育青少年。

课后,学生代表为两位老英雄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李延年接过一幅《向革命英雄致敬》手工画,田沛霖收到一个学生向红旗敬礼的手工模型。回到家中,李延年将礼物郑重地摆放在柜子里最显眼的位置。

望着学生们的手工画,李延年语气坚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为孩子们点燃理想信念的火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版式设计:扈  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