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级台阶、59年守望,抗美援朝老兵莫兆明的执着坚守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朱柳融 罗妙 刘德安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5-12 09:20:30

广西柳州市鹿寨县江口乡抗美援朝老兵莫兆明——

198级台阶上的59年守望

■朱柳融  罗  妙  中国国防报记者  刘德安

5月的桂北山区,晨雾还未散尽。一位身形瘦削的老人,正沿着广西柳州市鹿寨县江口乡烈士陵园的198级台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他佝偻着背,脚步缓慢却坚定,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老人名叫莫兆明,是一名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从1966年开始,他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这座安葬27名烈士的陵园,至今已59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却从未磨灭他眼中执着的亮光。

“战友们,我又来看你们了。”莫兆明轻抚着纪念碑基座,声音有些颤抖。他熟练地从一处花圃中取出扫帚和抹布,开始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动作虽慢,却一丝不苟。朝阳下,他布满老年斑的双手与光洁的墓碑对比鲜明。

莫兆明擦拭纪念碑。朱柳融 摄

1966年,江口乡决定集中安葬散葬各处的烈士遗骸。听到消息,莫兆明主动请缨,参与了遗骸收殓和陵园修建工作。当最后一块墓碑立起时,他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承诺:“战友们有了新家,我得守着他们。”

这个承诺,他用半个多世纪来践行。

陵园里长眠的27名烈士,大多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战斗中。其中有7人连姓名都未能留下。“他们和我那些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战友一样,都是为了保卫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莫兆明抚摸着无名烈士墓碑,声音哽咽。一滴浊泪顺着他黝黑的面颊滑落,砸在青石板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圆点。

抗美援朝战场上,莫兆明曾亲眼目睹战友倒在血泊中。“我们约好要一起回家,可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守护陵园的精神动力。“这里的烈士,也该有人惦记着。”

2019年春天,陵园来了几位特殊的访客。他们是烈士万家义的亲属,从湖北远道而来。看着万家义80多岁的妹妹颤抖着抚摸哥哥的墓碑,莫兆明站在一旁悄悄抹泪。

万家义曾是清华大学学生,1949年参军南下,1950年在剿匪战斗中牺牲,年仅22岁。他的家人寻找了几十年,终于在柳州市、鹿寨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帮助下找到了安葬地。

“莫老,带我去看看哥哥吧。”时隔数十年,万家义的家人终于来到江口乡,在莫兆明的带领下为哥哥祭拜扫墓。看着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墓碑,万家义的妹妹感激地说:“感谢您替我们守护哥哥这么多年。”

这样的重逢,是莫兆明最欣慰的时刻。但更多时候,他面对的仍是漫长的等待。

“还有20位烈士没等来亲人。”莫兆明数着墓碑,语气中带着遗憾。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多准备几束野花,放在无名烈士墓前。“万一有家属来了,看到有人惦记着,心里会好受些。”

在烈士陵园,莫兆明还有一个身份——义务讲解员,每当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他总会在烈士墓前,向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述烈士故事。

今年清明节,烈属覃国省听莫兆明讲述叔公覃广全的剿匪故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缅怀烈士活动结束后,覃国省搀扶着莫兆明,围着烈士陵园走了一圈,请莫兆明给他讲述更多关于烈士的故事。“家里有叔公这样的烈士,我感到很骄傲。”覃国省说,“很感谢莫老,在我们没有找到叔公的几十年里,一直默默守护着他。”

“莫老,您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退役军人罗战听说莫兆明守护烈士陵园59年的感人事迹,专门前往陵园祭扫,听莫兆明讲烈士故事。

罗战说,“我要学习莫老的这份赤诚,在自己的岗位上续写军人的担当。”

莫兆明的坚守,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每逢重要纪念日,很多人自发前来祭奠,他们默哀鞠躬,献上一束鲜花,静静倾听莫兆明讲烈士的故事。

兆明(左一)给学生讲述两枚纪念章的故事。朱柳融 摄

“这没什么,应该的。”采访中,这是莫兆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从5年前开始,莫兆明爬这198级台阶就需要中途休息几次。他拒绝人搀扶,坚持要自己走完这段路。

“这是我和战友们的约定。”莫兆明说,这198级台阶,且容他再走几个春秋;这盛世,愿他能替战友们多看几眼。

“莫老默默守护烈士陵园,让我们很感动、很钦佩。”江口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莫仕波表示,这也激励他们用心用情做好烈士陵园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守护英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