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飞驰的“国防课堂”
——一组多地开行研学专列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新闻
登上飞驰的火车,穿行于山水之间。“五一”假期,乘着火车去旅行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全国各地的研学游也持续升温。
一趟趟研学专列蜿蜒穿行,载着学员们走进井冈山、重走抗联路、探访原子城……这样的国防教育主题研学专列,如同一个个移动的课堂,带学员们奔赴现地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火车呼啸,连接历史与当下,也驶向更远的未来。
——编者
学生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研学基地体验编织草鞋。黄敏 摄
“赣闽风华”研学专列——
奔赴井冈山:“丈量”挑粮小道
■解放军报记者 危乔巧 特约记者 徐文涛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前不久,伴着福建省宁德衡水育才中学700余名师生的嘹亮歌声,Y537次“赣闽风华”研学专列驶离宁德站,向着革命圣地井冈山驶去。
走进车厢,红色课堂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两侧车窗贴着红色标语,读书角整齐摆放着《星火燎原》《红色家书》等书籍,故事角以图文形式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电子屏滚动播放革命历史纪录片。乘务员手持扩音器,带领师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等歌曲。
抵达井冈山站,青年志愿者引导师生通过红色研学快速通道出站,并发放景点导览图册。研学过程中,专业讲解员全程提供讲解。
闽东与井冈山同为承载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地区,这趟专列联通两地,既是地理意义的连线,也是精神传承的纽带。研学途中,师生们走进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通过“走一段红军路、演一幕会师剧、编一双红军草鞋”等实践活动,感悟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这次研学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将国防教育实践融入全程。”该校研学负责人苏伟介绍,他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师生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在井冈山会师广场,学生们参演情景剧《朱毛会师》,穿越时空体验理想信念的力量。在茨坪镇,学生们编草鞋,重走红军路,身临其境感悟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更加生动的课堂在黄洋界哨口附近的密林深处展开。学生们肩挑“军粮”,在红军挑粮小道上行进,“战地救护小分队”穿梭林间,用三角巾为“伤员”包扎。“扁担弯弯,挑起的是沉甸甸的救国责任;步履艰难,丈量的是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体验结束,高一学生黄圣杰说。
一本研学报告集,展示了学生研学的成果。苏伟拿出去年的研学报告集介绍,其中一篇题为《轮椅上的长征》的报告曾引发热议——学生李梓祯腿伤未愈,仍坚持坐着轮椅,在家人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研学。“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革命者的路,也照亮了我的坚持。”李梓祯这样写道。
今年出发前,各班通过主题班会研读史料,分小组拟定研学报告选题,学生全程带着任务走、带着思考学。学生撰写报告后,学校将择优编印研学报告集。提到研学的意义,高一年级主任皇甫永河表示:“井冈山是革命精神的富矿,希望学生通过实地研学,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
开行两年来,“赣闽风华”研学专列累计输送师生1600余人次。据悉,承运此次专列的南昌铁路局将开发更多串联赣闽两省的红色研学主题路线,推出更多移动的研学课堂。
“薪火辽宁号”研学专列整装待发。张钧禹 摄
“薪火辽宁号”研学专列——
重走抗联路:“冲锋”昔日战地
■张翊国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范奇飞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一首铿锵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将众人的目光吸引到长长的站台。
4月22日上午8时58分,辽宁省沈阳站,随着Y535次“薪火辽宁号”列车缓缓启动,320名学员开启了以“赓续抗联精神 重走英雄之路”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今年以来,辽宁省持续探索深化“铁路+研学”模式,通过铁路运力整合红色资源,开发多条研学路线,旨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播。
火车一路穿行,越过平原,跨过河流。辽宁青年党史理论宣讲团成员成为车厢的主角——讲述打响抗战“第一枪”、《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等红色故事,表演主题情景短剧,教唱东北抗日联军军歌,一个个节目让学员们沉浸其中。
“薪火辽宁号”是一个流动的红色课堂,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革命精神的桥梁。11时58分,专列抵达小市站,学员们在本溪市开始实地探寻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根据地,本溪市目前有相关革命旧址178处,体系完整的片区6处。本溪市教育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联合挖掘红色资源,梳理红色故事,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和体验课程,着力打造重走抗联路红色研学品牌。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抗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一批浴血杀敌的英雄。”走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讲解员通过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抗联文物,将往昔的苦难和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娓娓道来。
详细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后,学员们继续踏上重走抗联路的征程。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关门山抗联交通站遗址、大石湖抗联密营遗址……沿着先烈的足迹,学员们仔细聆听历史的回响,现地了解抗联将士英勇抗日的光辉历程。
“嘀嘀嗒嘀嘀……”在嘹亮的冲锋号中,学员们向前冲锋。根据“任务”,学员王震使用刚刚学会的旗语传递消息,在湖边发现“敌军”破坏交通时,他和其他学员一起搭建绳桥惊险通过,取得了“老边沟战斗”的胜利。老边沟战斗遗址战斗体验结束,王震点赞道:“这两天的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抗联历史的了解,也教会了我不少野外求生技能。抗联英烈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惧困难、百折不挠!”
研学学员在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参观退役装备。陈文年 摄
“走进金银滩”研学专列——
探访原子城:“对话”两弹元勋
■盖星君 白皛
4月28日上午9时,“走进金银滩”研学专列驶出青海省西宁站,目的地金银滩草原。此前,600余名来自西宁市高校的师生已乘坐专列,到达位于海晏县的原子城,拉开了今年原子城研学的序幕。
从研制“两弹一星”的英明决策,到原子城选址建设;从艰难环境集智攻关,到自主研发实现突破;从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到爆炸成功举国欢庆……车厢内,学员们从书报架取下《红色印记221》《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解码四分厂》等书籍,结合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那段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历史,为接下来的研学预热。窗外是壮丽的高原风光,车内是振奋人心的故事,让大家对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充满期待。
上午10时,专列抵达海晏县西海镇,这是位于蓝色青海湖和绿色祁连山之间的一片红色沃土。学员们走进原子城纪念馆、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等研学点,聆听专业讲解、观看文物展陈、体验模拟情境,现地感受两弹元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原子城纪念馆通过大量实物、影像和模型,生动呈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的艰辛历程。展厅里,一块锈迹斑斑的零件吸引了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拉姆的注意。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机床的零件,科学家们用简单的机床加工出原子弹核心部件。拉姆凝视展品,十分感慨:“没有精密设备,就不断打磨。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计算。在这里参观,就像体验了一场时间旅行。书本中的人物、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仿佛就在眼前。”
海拔4000余米的同宝山,是研学点中艰难又激动人心的一站。这里,讲解员张超为大家讲述了“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的故事。1965年冬,在同宝山顶修筑高炮阵地的任务交给了十连。同宝山冰雪覆盖,施工难度大,上级要求40天内完成任务,连队仅用19天就完成了……
登山途中,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李悦高原反应强烈,但她仍坚持登顶。她说:“和当年的战士们相比,这点不适不算什么,我必须坚持下来。站在山顶,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风雪中施工的背影,这一幕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来到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学员们参观导弹掩体、观摩地空导弹,了解官兵用青春筑起的原子城空中防线。在三分厂旧址,学员们体验轻武器射击、榴弹炮模拟发射。不少学员表示,还有很多项目没有体验到,很多文物没有仔细看,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来。
返程途中,学员们写下感想,分享心得。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生舍心言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要把‘两弹一星’精神带回警校,做一名高原的忠诚卫士。”
版式设计: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