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烽火中的民兵足迹丨踏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蕾 冯朝阳 程永贺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02 07:14:35

开栏的话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此次阅兵将安排民兵方队参阅,这是民兵首次参加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阅兵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队伍规模有多大?综合各类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应有200余万。

历史的硝烟散去,准确数据或许已无从考证,但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兵民是胜利之本。“神枪手”“爆破大王”“杀敌英雄”……民兵队伍中的英雄纷纷涌现,战斗故事广为流传;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蕴含民兵智慧的战法层出不穷,人民战争伟力显现。从高山密林到江河湖泊,从平原地道到青纱帐里,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摆开杀敌的战场,配合支援主力部队作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今天起,解放军报“国防视野版开设“寻访抗战烽火中的民兵足迹”专栏,跟随抗战民兵的足迹踏访战斗旧址,在回望历史中激励新时代民兵发扬光荣传统、续写先辈荣光。

河北省保定市冉庄地道战遗址

“地下长城”: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解放军报记者   张  蕾

电影《地道战》剧照。资料图片

冉庄民兵应急排民兵在老槐树前接受教育。冯朝阳摄

烽火档案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民兵队伍。这支队伍利用地道、地雷、手榴弹和土枪土炮,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对敌作战157次,毙伤敌军2100余人。

1945年春末夏初的一天,冉庄民兵面对日伪军两个团的兵力,巧妙利用地道展开战斗,以轻伤一人的代价取得胜利。战斗结束后,5月,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召开庆祝大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光荣称号,并授予一面写有“英勇杀敌 战斗模范”的锦旗。

十字街口的老槐树上,悬挂着一口铁钟。一名游客身穿八路军服装,双手拉着长长的麻绳,用力敲钟。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在冉庄地道战遗址看到这一幕。

这棵老槐树,曾出现在电影《地道战》中。“铛铛铛……”电影开头,急促的钟声响起,全村民兵集结在槐树下准备战斗。一天半夜,高家庄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发现日伪进村,敲钟示警,被敌人杀害在槐树下。

“敲钟声有讲究,或快或慢、敲几声,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原馆长王树林说,钟声就是当年冉庄民兵集结战斗的号角。

80多年过去,铁钟已不是原来的那口,老槐树因挖地道破坏了根系,枝叶全无,但仍被当地妥善保护,承载着冉庄这个“地道战模范村”的抗战记忆。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华北大举进犯。冉庄地处冀中平原,平时一有敌情,村民就转移到村外的青纱帐中,但秋收后便无处藏身。为此,冉庄人民开始挖掘地道。

“冉庄第一洞”,就在村口不远处的张森林烈士家中。

张森林是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后来,他在当地又发展几名共产党员,成立冉庄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记者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读到他的《从戎赋》诗稿。

为隐蔽开展工作,张森林在自家红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洞,组织干部群众在洞中开会。这个洞,便是冉庄地道的雏形。随着作战形势变化,当地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巧妙设计各类作战工事和隐秘的地道口,形成村村相通、户户相连的“地下长城”。

“冀中的地道加起来究竟有多长,没有精确的统计。据估算,到1944年底,大约有25000里长。”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在村民李红旗家,大门不远处的灶台便是地道出入口。抬起铁锅,抽出灶台中的活动木板,人们便能沿梯子钻进地道。“听奶奶讲,这条地道藏过两位八路军战士。”今年70岁的李红旗说,当年冉庄男女老少齐动手,巧妙利用地形,将地道出入口藏在井壁、牲口槽、床炕、锅台、衣柜等处,并加以伪装。

地道四通八达,虽然有红色箭头指示,仍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地道中设计有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等,具备防火、防水、防毒功能。”在纪念馆讲解员指引下,记者走上一个斜坡,来到青神庙工事,透过长方形的小洞口,刚好能看到街上行人的脚。讲解员介绍,这是一个射击孔,民兵们就是在这些小孔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神出鬼没。

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今年97岁的李恒彪,加入民兵队伍时只有15岁。“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兵,作战勇敢是必须的。我们就是要一打一个准,让敌人有来无回!”李恒彪向记者讲起当年的故事,说到动情处不时挥动厚实的大手。离休后,他时常回到村里,在槐树下、地道口向游客义务讲解,并撰写回忆文章。

“战争年代的民兵任务很多,护送担架、护送公粮、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电话线等。总之,只要是人民战争需要,只要对人民事业有利,民兵就出现在那里。”李恒彪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冉庄民兵自己动手装备自己,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武装力量。

回到老槐树下,记者看到,一队身穿校服的学生走过,他们学过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后慕名前来;一队民兵前来开展教育活动,他们追寻着老民兵英雄足迹而来。

寻找你的名字

——冉庄女民兵班老照片信息完善的一段经历

■冯朝阳  程永贺

冉庄女民兵班老照片。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供图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有一幅1945年拍摄的黑白老照片,名为“英姿飒爽的冉庄女民兵班”。7名女民兵站成一排,有的手中还紧紧握着手枪。今年5月,细心的参观群众发现,照片下面增加了一行小字,从左至右标注了7名女民兵的姓名。

“照片里的人,是当年保卫家园的英雄,她们的姓名不该被遗忘。”为填补这一文物信息空白,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静宇带领工作人员展开走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物保护中心已经收集到照片中的全部人名,但由于缺乏更详细的资料,未能一一对应到每个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从左边数第5位是民兵班班长李桂芬,这是档案中有明确记载的。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其余6名民兵一直没有找到直系亲属。”王静宇说。

走访中,工作人员得知一个关键线索:照片中女民兵李秀芬的女儿郝艳香,近期曾回冉庄到母亲的墓地祭扫,他们赶紧登门拜访。看到那张照片,郝艳香指尖微微颤抖,指向最右边那位女民兵:“这是我妈李秀芬,也叫李焕金!”她还指着左数第3位说,这是妈妈常念叨的“吉儿姨”——李吉儿。工作人员辗转打听,找到李吉儿的儿子范同军,确认了照片中的人物信息。

寻找左一民兵王新的过程,是一场接力。烈属王霞的孙子李红旗依稀记得,奶奶提过“十二队的王新”。村干部王国龙提供了王新侄子的电话,侄子又联系远方的表姐一家。几人对着老照片反复端详、回忆,最终王新年轻的面容被亲人们认出。

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考验,是确认左六民兵李瑞之。线索一度指向村民李贵鹏的姑姑,但李贵鹏的3位姑姑中仅小姑健在,远居南京。工作人员满怀希望联系,却失望而归——小姑名叫李新之,并非李瑞之。这时,唯一的希望落在定居北京、年逾九旬的老民兵李恒彪身上。工作人员怀揣照片,赶往北京。“李瑞之?她不是贵鹏的姑姑,是我的姑姑啊!”李恒彪老人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话,压在所有人心上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至此,照片中7位女民兵的身份全部确定——王新、王新娥、李吉儿、王兰香、李桂芬、李瑞之、李秀芬。

崭新的展板挂起,7张青春的面孔与7个闪亮的名字紧紧相依。她们的名字并排出现在照片下方,如同当年并肩战斗时那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