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抗战烽烟丨人民战争彰显强大威力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薇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7 09:11:42

1939年初,八路军第120师官兵通过唐河向冀中挺进。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充分预见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将采取新的侵华方针,要求全党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战场,将巩固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作为党的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会议作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部署,为抗日根据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到江淮大地、岭南山区,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播撒抗日星火,抵抗日军侵略的烽火熊熊燃起、席卷敌后。

1938年12月,八路军主力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平原和山东地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历经多次反“扫荡”作战,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粉碎了日军回师华北的图谋。

日军攻占武汉后,企图在长江中下游扩大侵略范围。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同志以南方局书记身份到达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随后,新四军第1、2支队东进北上,第3支队坚守皖南抗日阵地,第4、5支队进军皖中和皖东,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实行战略展开。1940年5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形成“南北对进”态势,协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使华中与华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广州失陷后,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第4次执委扩大会议做出决定:积极在抗战中发展力量,准备在抗战最后阶段发挥决定作用,并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东江、琼崖地区,建立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根据地。随即,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在东江、珠江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琼崖特委在海南岛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和发展人民武装,华南敌后抗战力量蓬勃发展。

血肉筑长城,烽火映山河。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铁道游击战……众多群众性游击战法,成功将日寇困于“点线”之间,造就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坚实保障,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凝聚起亿万民众的抗日力量,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动摇的战略依托与精神支撑。

1939年春,战斗在无锡、常州地区的新四军战士伺机杀敌。

被称作“雁翎队”的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队员驾驶轻舟投入战斗。

抗日根据地群众同仇敌忾,纷纷投入抗日战场。这是河北阜平的人民武装自卫队。

冀中抗日军民拔除敌据点。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