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丨崔道虎:为大国长剑“筑巢”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永飞 李兵峰 方雷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7-25 08:10:44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

为大国长剑“筑巢”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李兵峰 方 雷

崔道虎(中)与战友交流技术革新思路。刘明松摄

青山巍峨,峰峦叠嶂。

“向阵地,敬礼!”大山深处,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和战友一起抬起右手,注视前方。这里,是他们艰辛鏖战、亲手建造的导弹阵地,即将交付使用。

向阵地告别,崔道虎经历过很多次。每次告别,就意味着马上要奔赴下一个阵地。

高原戈壁、崇山峻岭……常年战斗在群山之中、岩层之下,苦、累、伤、险是导弹工程兵时常要面临的考验。这些年,崔道虎和战友转战大江南北,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足迹留在一个个无名坐标上。

对崔道虎而言,军旅生涯中有许多特殊的日子,尤其是今年3月7日让他倍感光荣自豪。那天,习主席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6名代表先后发言。崔道虎作为唯一的军士代表,就推进国防阵地工程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从人迹罕至的山沟沟到赴北京共商国是,崔道虎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面对创新这个时代课题,他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现代科技和理念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随着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向信息集成型跨越,必须加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

一次施工,一名战士长时间手持磨光机除锈,不慎被划伤。看到这一幕,崔道虎心疼不已,暗下决心改变现状。学习专业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反复动手试验……经过不懈研究攻关,他研发出第一代除锈机,受到战友点赞。经过持续升级改造,崔道虎又研发出新一代“多功能自动除锈机”,不仅实现钢材无死角除锈,还采用新型进料方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这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从“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到“钢板自动冲孔机”,从“全能军士”到“新型创客”,崔道虎扎根一线,日复一日向创新革新发起冲锋。

“初心不改,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这是崔道虎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始终以工匠精神建设“和平盾牌”的写照。

在战友眼里,崔道虎既是工程安装领域“行走的小百科”,又是施工一线的严格把关人。

“别说5厘米,几毫米误差都不行,绝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崔道虎的这些话,至今常在专业组长张伟脑海中响起。此前,他在一次放线施工中出现些许偏差。崔道虎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

一次,一处阵地墙根的防水材料有轻微破损,负责检查的战士发现后,认为问题不大就没处理。崔道虎知道后,要求立即整改,“阵地建设不能有丝毫含糊。今天的瑕疵不足,可能成为未来的败笔”。整改完毕,他才离开作业现场。

入伍30年,崔道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通多个专业。他还将复杂的机电结构、焊接工艺等梳理总结成“技术手册”,为官兵破解施工难题提供妙招。

为导弹“筑巢”这些年,崔道虎先后取得31项革新发明科研成果,改进创新5项工艺工法。他培养帮带的100余名技术骨干,活跃在国防施工一线。

“兵撒千里,南征北战,工程丰碑写我忠诚奉献;使命千钧,壮志撼山,岩层深处看我攻坚克难……”又一个清晨,崔道虎和战友再次唱响《英雄的导弹工程兵》之歌,投入新的阵地建设任务。

记者手记

以“无名”成就“有名”

入伍30年,崔道虎为导弹“筑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优异的强军答卷。他是火箭军战斗力跃升背后默默坚守的无名英雄,是新时代“干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的优秀代表。

在大山深处、在高原戈壁,崔道虎和战友打响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们以忠诚奉献、开拓创新,筑造一个又一个优质工程,托举大国长剑腾飞。新征程上,广大官兵应秉持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党的事业重如山的信念和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作为,努力干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