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常 悦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遭受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封锁,加之华北灾荒,根据地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绝境。这时,毛泽东同志在延河畔的一番话掷地有声:“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一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自救,在枪杆子与锄头把的交响中拉开帷幕。
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挺进延安东南的南泥湾。战士们以树枝搭棚、挖土为灶,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声中昼夜垦荒。3年间,新垦农田26万亩,昔日荒丘化作“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达到了“耕一余一”。
开荒种菜。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劳动。毛泽东在杨家岭开垦菜地,种植西红柿、辣椒;朱德率警卫班垦荒3亩,瓜菜满园;周恩来摇起纺车,一夜纺出匀细棉线,被评为“纺线能手”;1943年中央机关举行纺线大赛,任弼时摘得桂冠……
在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和带动下,陕甘宁边区部队的生产运动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锤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利刃。根据地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场全党全军投入的大生产运动,是历史进程的关键一环,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八路军驻延安部队召开生产动员大会。
挖窑洞。
修理枪械。
缝制军装。
做鞋子。
纺毛线。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版面设计:赵亚会、顾 浩 本文图片均由《解放军画报》资料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