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火箭军某旅紧盯未来战场磨砺“精神剑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峰 李兵峰 责任编辑:孙悦 2025-07-31 08:44:55

火箭军某旅传承抗战精神锤炼胜战本领——

读懂过去的胜利 打赢明天的战争

■张 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新四军第4支队在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大获全胜,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夏日岭南,草木青翠,火箭军某旅军史馆内,数百名新战士驻足在泛黄的照片前,听讲解员讲述昔日战斗情景。

1938年5月12日,蒋家河口战斗,仅仅20分钟,20余名日军就被该旅前身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侦察队和第2营第4连全部击毙,新四军无一人伤亡。

5月15日,《新华日报》刊登题为“新四军在蒋家河口阻击日军获胜”的消息。正是这次战斗,拉开了皖中抗战的序幕,掀起敌后游击战争的高潮。

时至今日,该旅仍在延续一项传统:新干部、新战士入营后的第一项活动便是走进旅史馆,在这里回望战斗历程,激发奋斗热情。

赓续红色血脉,磨砺“精神剑锋”。那年盛夏,该旅刚组建不久便接到一项任务——千里机动至大漠戈壁进行高强度实战化演练。部队尚未在预先宿营地“站稳脚跟”,导调组就下达“宿营地暴露,立即转移指挥所”的命令。

战斗警报又突然响起,虽已人困马乏,官兵不敢有半点马虎,重整行装,投入严苛“战斗”。官兵连续奋战26个小时,先后完成3个波次火力突击和部署转换,没有一人掉队。

“沿着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在英雄精神感召下,官兵攻坚克难,阔步迈向新目标。

那年,旅队执行重大任务,这次任务不仅是对部队复杂困难条件下快速出击、“精确点穴”的能力考核,更是对整旅作战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点火!”随着命令下达,该旅数弹齐发,精准命中目标,创造发射弹量最大、打击波次最多、命中精度最佳的纪录。

旅党委一边梳理经验,一边展开复盘,找准短板弱项:“战斗力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实现从‘打弹’向‘打仗’的能力升级,才能在未来战场书写优秀答卷。”

再次探访英雄部队,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作战方案能不能派上用场”“发射单元能力底数厚不厚实”……官兵燃旺思想深处的狼烟,拉直一个个问号。

某发射营营长介绍,每次完成任务归来,大家都会首先召开军事训练检讨反思会,拿着“放大镜”找问题、查不足,通过动态更新“特情库”、滚动修订方预案等方式,将短板弱项逐一拉单列表、挂账销号。

“血火交融的抗战史告诉我们,只有紧盯未来战场,苦练大国剑法,才能真正做到制胜强敌。”该旅领导说,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过去如何打”,还要认真学习“现在别人怎么打”,更要努力设计“明天应该怎么打”。

为此,该旅不断在实战背景下探索实践——

“变”中练。根据战场环境特点、战术背景差异、指挥流程变化,滚动修订方预案,带着敌情练兵,带着险情打仗,让作战方案实时“保鲜”。

“实”中练。着眼未来作战可能面临的高湿、高盐、高寒、高海拔等环境,在训练大厅加装淋雨、强光系统,建设险难阵地,提高训练难度险度。

“抗”中练。立足险难课目和复杂条件,将“营营竞赛”向班组对抗延伸,以真考实抗提高训练水平。

“保”中练。完善专项任务战储物资库,开展任务式模块化保障训练演练,提升随时响应、全程能保、精准高效的保障能力。

翻开该旅任务表,记者清晰看到该旅的战斗力生成图景:组建当年成功发射导弹,第3年开始担负某重大任务,第5年顺利通过作战检验考核……该旅战车机动距离越来越远,作战半径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

长剑昂首,东风浩荡。该旅参加数十项重大任务,官兵赓续传承抗战精神,不断书写新的荣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