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烽火桃花山 今朝展新颜——石公华抗日根据地走访见闻

来源:新华社 作者:余春生 刘祯 熊琦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8-04 18:18:59

盛夏时节,登临湘鄂交界处的桃花山,满目苍翠。这片葱茏山岭,不仅孕育着盎然生机,更是一片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沃土。

1943年,侵华日军发动鄂西战役,湖北石首、公安,湖南华容沦陷。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作出“准备由襄南向江南敌后发展,待机挺进洞庭湖畔”的指示。1943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越过长江,于12月抵达桃花山,进而开辟了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覆盖石首、公安和华容三县。

“45里桃花山,群峰耸立,古木参天,地势险要,便于部队隐蔽和游击作战,这是新四军选择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华容县党史专家易文告诉记者。

桃花山上,一棵阅尽沧桑的古白果树巍然屹立,虬枝盘曲,绿荫如盖,守望这片土地已超过1700个春秋。

易文介绍,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棵白果树荫庇之处,成为救治伤员的“生命驿站”,不远处一栋土屋,就是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战地医院旧址,当年众多村民闻讯自发前来相助。

古树无言,却见证了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历史。

村民易国熬一家世代居住在白果树旁,他从父亲和伯父那里听过不少抗战故事:“当时新四军和老百姓一起砍柴、运水,部队和老百姓的关系一直很好。”

正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江南挺进支队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1个连扩展到5个主力连,为新四军进军湖南敌后战场建立了坚实基点。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今天,在这片曾燃烧革命烈火的革命老区,人们接续奋斗,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桃花山脚下的华容县东山镇仙鹅寺村,成片皱皮柑果园映入眼帘。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水肥一体滴灌管道如脉络般在园中延展,林下套种的大豆苗郁郁葱葱。

“2021年起,村里整合土地资源,建成了500多亩现代化果园。”仙鹅寺村党总支书记陈拥君介绍,“如今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

目前,5000亩皱皮柑、3000亩高效蔬菜、1000亩红松菌及1000亩脐橙基地等现代农业板块,已在东山镇全域铺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发展的活力吸引着年轻力量的回归,新老力量的接续为这片红色土地注入了不竭生机。“85后”青年刘洋正摩拳擦掌:“计划今年开直播,帮乡亲们卖皱皮柑!眼下嘛,先用短视频把知名度搞上去。”

凭借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与深厚的红色底蕴,桃花山周边的百姓巧做“红绿融合”大文章,开辟出文旅发展的崭新天地。

前不久,湖北石首桃花山旅游季在石首市桃花山镇桃源小镇启幕。这个集旅游度假、研学教育、亲子乐园、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综合体,正成为革命老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镇里旅游发展得好,旺季时农庄每天能接待四五十桌客人!”桃花山镇古井口农庄老板刘崇宪说,村民们自家的皱皮柑、血红桃、桃花山土鸡等传统农产品,也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经常被抢购一空。

如今,桃花山镇的发展契机吸引大批游子归巢创业。全镇从事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的商户超300家,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增收。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

“在党的领导下,桃花山这片革命热土如今已发展成为文旅热土。”桃花山镇镇长赵辉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新华社长沙8月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