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不同的青春 相同的样子——走进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秉宣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8-07 21:40:15

山西代县,骄阳似火。当年占地2000亩的阳明堡机场,如今已是一片良田。

通体白色的纪念碑矗立在沃野间,“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几个大字遒劲有力。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四连下士周丁的家乡距此仅20多公里,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八路军夜袭阳明堡的战斗故事。

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129师769团对阳明堡机场发动突袭,一举毁伤敌机24架。

夜袭阳明堡一战,是八路军129师出师抗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战后,129师授予769团3营10连“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这正是周丁所在连队的前身。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组织授枪仪式,激励新兵争做新时代战旗传人(2025年7月18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摄)

“战斗模范”是什么意思?入伍之初,周丁并不明白。

连史馆内,一张历任连长和政治指导员的名录格外显眼。连队前五任连长、指导员全部牺牲,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有的任职甚至不满一个月。

胜利的旗帜是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自1927年创建以来,四连先后参加战役战斗百余次,45次集体立功,涌现出28位英雄模范。

仅在夜袭阳明堡战斗中,八路军129师769团全团就有30多人壮烈牺牲。

“许多战士战前根本没见过飞机。”如今,周丁对当年的战斗细节如数家珍,“他们手持简陋武器,创造了步兵打飞机的辉煌胜利。”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战士在连史馆学习连队历史 (2023年12月2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摄)

“战斗模范连”“军事过硬红四连”“强军精武红四连”……7面荣誉称号锦旗整齐陈列在连史馆内,铭记着一代代官兵向胜利冲锋的样子。

“先辈们用敢打必胜的信念回答了什么是‘战斗模范’,也给连队留下了永不过时的胜利法宝。”周丁说。

要想战场打赢,必先练就过硬本领。这是四连官兵共同的信念。

2017年,在国防和军队“脖子以下”改革中,四连从传统步兵连向装甲步兵连转型。转型初期的经历,让一级上士唐公建记忆犹新。

面对接装之初无人才、无教材、无经验的困境,他们到兄弟单位取经,送苗子外出淬火。

“那会儿是夏天,战车里温度非常高,但大家钻进战车练操作,赶都赶不出来。”手上的老茧和伤疤,是唐公建从传统步兵转变为步战车射击技师的印记。

对准“打仗靶心”,他们换装换脑,量化近千个能力指标,快速实现从体能型向智能技能型的转变。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进行装甲分队战斗射击考核(2024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摄)

新装备列装不到百天,四连参加旅战斗射击考核,合格率达100%。半年后,连队夺得全旅实弹射击桂冠,13名炮长中有12名被评为“神炮手”。

近年来,连队先后有9人通过装甲专业等级一级考试,在集团军名列前茅。

随着无人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无人机等无人智能装备开始在近年来多场局部战争中出现,现代战争形态正加速演变。

不久前,四连参加了一场实兵演练。面对“强敌”,四连亮出“撒手锏”:无人机蜂群刺破烟幕,精准锁定“敌”指挥所与火力点,装甲分队在侦察引导下直插“敌”心脏!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官兵开展实战化训练(2023年9月11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摄)

“四连永远盯着下一场战争。”二级上士蔡明月说,“探索‘无人+’‘智能+’,是连队向未来战场发起的新冲锋。”

2024年,四连党员骨干成立了战法、技术、训练3个创新小组,打造了“强军精武智能专修室”。

“连一级建立智能专修室,在全旅还是头一家。目前,我们正依托专修室研究无人装备的改装、应用。”蔡明月说。

在战术训练阶段,四连担负全旅先行试训任务。连队开展“什么样的四连能在未来战场打胜仗”大讨论,首次将无人装备引入建制班训练。

无人机在什么时候用?最佳飞行路线怎么选?看似简单的无人机侦察背后,蔡明月和战友们下足了功夫,逐个问题研究、试验,最终拿出一套完整方案。

蔡明月说,连队正朝着“人人会操控无人机,班有维修骨干,连有改装能手”的目标稳步前进。

一切为了胜利,他们向战的脚步从未停息。

今年八一建军节,97岁的连队老兵许长林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送给四连官兵。视频中,这位17岁入伍、身经百战的老兵说:“保持优良传统,继续奋勇前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