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川,追寻红色足迹
——第76集团军某旅“新四军抗日第一连”赴巢湖寻根侧记
■程榕娟 周恩宇 中国国防报记者 朱怡蘅
盛夏的巢湖波光粼粼,蒋家河口的芦苇随风轻荡,仿佛在低声诉说着87年前那场震动华中的战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第76集团军某旅“新四军抗日第一连”官兵代表跨越山川,从高原驻地奔赴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原来,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正是在蒋家河口打响“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的第四支队九团一部。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趟特别的寻根之旅。
安徽省巢湖市三胜村全景。昂杰华摄
敢打第一枪
“当时,国人恐日情绪严重,驻守合肥、巢县(今巢湖市)的国民党部队纷纷西撤,唯有新四军逆流而行,一路东进,踏上抗日杀敌的征程……”在叶飞将军手书的“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纪念碑前,巢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翟邦军的讲解,将时间拉回到1938年5月12日。
这天上午8时许,20余名日军乘着汽艇从巢县来到蒋家河口。当他们大摇大摆往岸上走时,一颗子弹带着破空的爆鸣声击倒一名日军。而正是这颗子弹,打响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枪。新四军官兵仅用时20分钟,就一举歼灭这股日军。连队也因在抗战中屡挫强敌,被授予“新四军抗日第一连”荣誉称号。
“这场胜利绝非偶然。当时,犯下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刚刚攻陷巢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东进皖中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一部经过多日侦察,最终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利用地形地貌巧妙设伏,这才全歼了日军。”翟邦军边走边补充。
虽然战斗故事连队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班长王吉生还是一边蹙眉聆听,一边不忘注视着玻璃展柜里的革命文物。当看到时任九团政委高志荣的作战手稿时,王吉生不由念出声:“战士徐万发跌入河中,仍死攥日军军旗不放……”
“就是要敢打第一枪,哪有什么不可战胜的神话。”该连干部杜启超介绍,每逢新兵入连、干部到岗,都要到连史馆上“第一课”。无论是军事比武,还是野外驻训,连队官兵敢打敢拼、勇于突破,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近年来,连队先后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军事训练一级连”,“敢打第一枪”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官兵血脉。
第76集团军某旅组织官兵进行班组战术训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崔获阳摄
伤疤是勋章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时常上演。
当“新四军抗日第一连”官兵参观时,正巧与巢湖市人武部组织的参观见学团队不期而遇,和这片热土有着不解之缘的红色传人们一见如故。巢湖市人武部共建单位团结路小学的师生和民兵骨干,与连队官兵交流起来。
第76集团军某旅红军连官兵给小学生讲述蒋家河口战斗的故事。巢湖市人武部供图
“叔叔,你的脸疼吗?”一名小学生指着战士陈原科晒脱皮的脸颊问。“不疼,这是我们的勋章!”说着,陈原科笑着摸了摸脸,又掀起衣袖展示训练伤疤。
六年级学生刘浩然看到后,快步上前拉开自己的衣领,露出锁骨处的创可贴:“叔叔你看,我也不怕疼。学校举办运动会,为了班级荣誉,我们好几个同学都受伤了,但没有一人中途退出。”
第76集团军某旅红军连官兵给参观群众和小学生讲述连旗背后的故事。巢湖市人武部供图
两支队伍合成一队一起参观。沙盘上,蒋家河口地势低洼,河流交汇,芦苇丛生。“当年是绝佳伏击场所,如今是防洪重点河段。”民兵朱晓超介绍,巢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左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周边有大小圩区近300个。2020年,巢湖水位暴涨,广大民兵闻令而动、依令而行,连续多日奋战在河口。他们装填沙袋、加固堤坝、转移群众,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如今正值防汛关键期,该市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加强水上救援、加固堤坝等课目的训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他们组织民兵定期巡查堤坝、研判汛情,确保遇到突发情况能够有效应对。“穿上‘迷彩绿’,就要扛起责任。”朱晓超说,他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苦练专业技能,勇于担当重任,在遂行任务中展现新时代民兵风采。
安徽省巢湖市军地组织多支应急救援力量开展防汛抢险训练。宋阳东摄
薪火永相传
“敢打第一枪,勇当吹号人。”行走在三胜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当年,在蒋家河口战斗胜利的消息鼓舞下,包括三胜村在内的银屏山区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拥军支前。
如今,这座巢湖岸边的小村庄,不仅拥有新四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还修建起银屏革命老区展示馆及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广场。三胜村党委书记杨仁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通过“串点成线”,将“两馆一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借助“红色研学+沉浸体验”、“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等特色旅游,每年吸引数万人次来参观见学。
安徽省军区巢湖离职干部休养所领导介绍,他们计划与人武部、三胜村加强协作,定期邀请行动方便的参战老兵到革命场馆讲述战斗故事,丰富国防教育形式,增加国防教育厚度。
浓浓爱国心,绵绵乡土情。今年,银屏镇首个农业服务合作社——蒋家河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在三胜村揭牌成立。合作社创新打造“新媒体助农”模式,解读惠农政策、推广优质农产品。不久前,三胜村一处桃园近两千斤鲜桃滞销,合作社通过平台推介产品,订单纷至沓来,短短几日桃子便销售一空,为农户解了燃眉之急。
从芦苇丛生到教育基地,从民生凋敝到乡村振兴,昔日硝烟弥漫的土地,如今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战旗猎猎,“敢打第一枪”的精神处处传承。
安徽省巢湖市人武部组织文职人员和民兵参观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陆夏夏摄
版式设计:扈 硕
相关链接
蒋家河口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活动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主动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署代表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不久,这支红军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七团、八团、九团及手枪团,共3100多人。
1938年3月8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分别从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和河南省信阳县邢集誓师东进,开赴前线作战。5月12日,第四支队九团一部,仅用20分钟,就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并全歼日军坂井支队驻巢县守备队2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等战利品,我军无一伤亡。这是新四军挺进敌后的第一仗,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
(巢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有感而发
第76集团军某旅“新四军抗日第一连”中士 袁泽龙
作为安徽子弟,我参军来到“新四军抗日第一连”。从踏入军营那一刻起,“抗日第一枪”的精神火种便在我心中扎根发芽。连史中江淮大地的烽火故事、老兵口中先辈们无畏冲锋的身影告诉我:这份从故土生根的勇气,是连队的魂,更是热血男儿的骨。
这份源自家乡与连队的红色基因,是我奋勇拼搏的动力源泉。新征程上,我愿以青春为刃,把“第一枪”的敢为与担当刻进每一次冲锋,让红色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练兵场上燃得更旺。
巢湖市人武部军官 段博文
青春因使命而厚重,因奉献而闪光。作为国防动员系统的一名军官,虽然没有冲锋在练兵备战一线,却以另一种姿态守护祖国安宁——动员的是力量,凝聚的是信念,托举的是胜战之基。
我的战位在数据与预案之间,在军地协同的纽带中,在国防潜力的每一寸土壤里。每一次精准动员,每一场支援保障训练,都是对提高遂行使命任务能力的庄严承诺。我深知,国防动员是战争之盾、胜战之基,必须分秒必争、万无一失。
巢湖市人武部文职人员 周恩宇
从“迷彩绿”到“孔雀蓝”,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职责使命。
蒋家河口战斗中,革命先辈“敢打第一枪”的血性担当,激励着我们紧盯使命任务,扎根本职岗位,攻克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作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成绩,用实际行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巢湖市民兵教练员 王 凯
迷彩为甲,初心为刃。站在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前,我向87年前那场载入军史的伏击战致敬!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官兵在蒋家河口全歼日军的经典战例告诉我们:胜利属于谋定后动的智者,更属于敢打首战的勇者。
作为新时代民兵教练员,我要用实际行动传承先辈精神,带出更多专业技能过硬的民兵,在遂行支援保障任务中打头阵、敢担当。
巢湖市民兵 张楚楚
我是巢湖女儿,是银屏山下的一名女民兵。在这片热土上,蒋家河口的枪声仍在回响,巢湖民兵王安琪用假机枪智取敌械的故事激励着我:巾帼何须让须眉,战位岂分男与女?
穿上“迷彩绿”,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作为民兵,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练精专业技能,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展现新时代女民兵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