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所中学一届届学子将携笔从戎、报效国家作为人生追求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谢婷婷 向黎鸣 郭中正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5-08-13 09:11:13

“我们都是收信人”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传承红色血脉、涵养学子家国情怀纪实

■谢婷婷  中国国防报记者  向黎鸣  郭中正

视频作者:郭亮 林沁 常欢

适逢暑假,本该宁静的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人声鼎沸。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潜山市军地联合为野寨中学今年考取军校的毕业生举行欢送仪式。

“考上军校,是从军报国的第一步,希望你们早日成长为合格军人。”310班班主任余节看着肩披绶带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今年,他带的毕业班有陈家明等6名学生被军校录取。

2023年,习主席给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希望你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我们都是收信人。”野寨中学校长程林表示,践行习主席嘱托,野寨中学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在习主席回信鼓舞下,一届届青年学子将携笔从戎、报效国家作为人生追求,近5年野寨中学累计129名毕业生考入军校。

立志·明志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野寨中学,依山傍水,前有滔滔潜水汇入长江,后有巍巍天柱山顶天立地。

野寨中学俯瞰。野寨中学供图

“野寨中学,骨子里就带着国防的基因。”程林说。

“为什么其他学校都是9月1日开学,我们的开学典礼却在9月3日?”入学之初,陈家明心生疑惑。班主任余节告诉他,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一天举办开学典礼,就是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传承抗战精神的种子,树立从军报国的人生志向。

刚上高一,陈家明家中出现困难,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陈家明暗暗立志,长大后要努力回报大家。“有一天,学校开展纪念抗战英烈活动。我突然想到,献身国防也许就是最好的报答。”眼前的困境并没有压垮陈家明,学校的教育活动激发出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韧。今年,陈家明如愿考入武警工程大学。

“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鼓励学生考入军校,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程林说。抗日英烈纪念塔、抗战英雄人物浮雕墙、国防教育主题展……漫步在野寨中学校园,如同走进一座沉浸式国防课堂。军地合作开办“国防科技育英班”、开展“长城计划”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立好人生志向。

今年2月,野寨中学师生和潜山市人武部工作人员一起,将三等功喜报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叶大山家中。叶大山2023年从野寨中学考入军校,也是给习主席写信的20名学生之一。

“学长的事迹,让我坚定了从军志向。”当时主动报名参加这项活动的凌家宜,今年以662分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当凌家宜上台领奖、发表感言时,台下,高二学生姜欣纯的心中又多了一个榜样。

筑梦·圆梦

潜水奔腾,润物无声。入学“筑梦”,毕业“圆梦”。

“妈妈,我要考军校!”2023年清明,野寨中学组织高一学生祭扫英烈,凌家宜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放学回家,她红着眼眶向母亲李婷表达了报考军校的想法。虽有不舍,李婷还是选择支持女儿的梦想。

“红色是野寨中学最庄严的底色。”程林介绍,每一个与抗战或烈士相关的纪念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关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的感染、红色校史的熏陶、英烈精神的传承,让“强军梦”在野寨学子心中发芽,开出红色的花朵。

3年前,徐瑞考入野寨中学。那年,野寨中学有12名毕业生收到军校录取通知书。徐瑞看到宣传栏上学长学姐写的寄语,主动找到班主任徐立军,问:“我要怎样做才能考上军校?”徐立军将他领到教学楼前的筑梦广场,军校的简介展板就矗立在最醒目的位置。

3年间,徐瑞每次走过筑梦广场,都会看一眼那些军校的照片,还会自己上网搜索军校招生简章和历年录取分数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夏天,徐瑞如愿收到火箭军工程大学录取通知书。

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叶大山向野寨中学学生分享军校生活。谢婷婷摄

“野寨中学为我们打开了从军报国的一扇门。”毕业生程皖在寄语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一场军事前沿的科普讲座,让程皖了解到“信息战”“科技战”,也为他选择报考网络空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埋下伏笔。

2023年,野寨中学成立“国防教育特色宣讲团”,通过结对子、现地宣讲、书信交流、网络连线等方式,向全省中小学校分享经验做法。今年80岁的王胜生,曾在野寨中学担任数学老师和常务副校长,退休后他回到学校,成为“国防教育特色宣讲团”主讲人。随着国防教育主题展馆对外开放、抗战英雄人物浮雕墙落成,大批群众走进野寨中学参观见学。

“我们欢迎更多人前来参观交流,把我们的好做法推广出去,帮助更多学子实现‘从军梦’。”副校长王宝堂说。

野寨中学学生为“景忠成人”校训石描红。野寨中学供图

远行·高飞

几天前,谭宇轩拆开了武警警官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父亲谭亚明坐在身旁紧紧搂着他的肩膀。“那一刻,父亲的手在抖。”谭宇轩说。

谭亚明曾在西藏戍边10年。他还记得,小时候儿子每次看到自己身着军装的样子,都会问:“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

“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欣慰又不舍。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去追梦。”母亲陈萍期待,4年后毕业那天,她能从儿子身上看到军人独有的坚韧,一如20年前她看到丈夫休假回家时的模样。

谭宇轩热爱远方,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高考结束后,他和同学结伴,用徒步的方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说,徒步是对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对心性的磨砺。“我希望有一天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像爸爸当年一样戍守边防,在最艰苦的地方守卫万家灯火。”

8月1日学校举行欢送仪式,颁奖台上的青年学子中间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这位身穿校服、肩披绶带的老人,是毕业生张明朗的外公汪洪发,他是替外孙来领奖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我今天太高兴了。”手捧张明朗的荣誉证书和“光荣之家”光荣牌,汪洪发激动地说。

就在前一天,张明朗启程去南京,乘坐运-20前往空军航空大学报到。两年前,野寨中学举办“军校生活分享会”活动,张明朗见到考入空军航空大学的学长聂佳睿。得知学弟也有飞行梦,聂佳睿主动提出,两人结成帮扶对子。一有时间,聂佳睿就与张明朗交流,帮他制订训练计划、普及航空知识。“鲲鹏”之翼,托举年轻一代的飞行学员,翱翔于万米高空。

“立地顶天期救国,开来继往志坚强……”抗日英烈纪念塔前,新考取军校毕业生再次唱响这首传唱80余载的校歌。王宝堂满怀期待地说:“希望这些从军报国的孩子们,能像天柱山一样,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野寨中学今年新考取军校毕业生,在抗日英烈纪念塔前唱响校歌,告别母校。谢婷婷摄

本版制图:扈  硕

考取军校毕业生寄语

毕业不是青春壮行的终点,而是携笔从戎的起点。犹记那年军训,烈日当空,汗珠滑过晒得发烫的脖颈,肩膀被沉甸甸的仿真枪压得酸麻。听到教官讲述边防战士们在风雪中屹立的故事,我心头蓦然涌起一股暖流:那正是我渴望成为的磐石模样,在祖国最需要的角落坚毅守护。

我将把一腔赤诚融入祖国的山河,在未来征途上,以热血为墨、钢枪为笔,书写我们这代青年最壮丽的报国篇章。

——陈家明

高三那年,同学们讨论着报考学校和专业,我将目标锁定军校。那段时间,我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背书,深夜刷完题后仍坚持体能训练。班主任曾问我:“军校苦,你怕吗?”我回答:“怕苦,就不会选择这条路。”

未来,我或奔赴边关哨所,或投身科研战场,但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牢记:今日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强军事业添砖加瓦。愿以吾辈之青春,铸钢铁长城,护盛世中华!

——范文俊

站在天柱山下,捧着沉甸甸的军校录取通知书,三年求学时光如电影般在眼前流转。在这里,我完成了从懵懂少年到热血青年的蜕变;在这里,“携笔从戎,强军报国”的信念深深扎根、悄然生长。

高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彻夜难眠。老师在黑板上郑重写下“落后就要挨打”,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笔,将这几个字深深刻印在心底。

选择军校,就是选择用青春守护国旗的鲜红底色。正如校歌所唱“天柱峰高,潜水长”,我的志向比天柱山更昂扬,我的坚守比潜水更绵长。

——凌家宜

母校的浸润式教育,在我心中深深埋下爱国报国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破土而出,指引我走向绿色军营,从“执笔”到“执戟”,从宁静的书桌走向火热的训练场。我深知,携笔从戎并非放下知识的武器,而是将所学融入强军实践。我渴望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用科学知识为军队建设添砖加瓦。

选择军校,意味着选择了艰苦与磨砺,选择了忠诚与奉献,我对此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渴望在军校这座大熔炉里,淬炼意志、强健体魄、砥砺血性。我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训练,尽快实现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努力成为一名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张明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