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拳头,攥紧的是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高小刚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18 07:01:16

拳头,攥紧的是精神

■高小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刘维姣 摄

这些凝固的拳头,沉默中蕴含着惊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正在举行。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展览中抗日将士的手,绝大多数是紧握的拳头。“拳头暴起的青筋里,流淌的是血液,是力量,更是精神。”一名参观者这样留言。

这些挥舞的拳头,呐喊中喷薄出力量。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片尾,呼喊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民众的满屏拳头,当年“砸走”日寇,而今震撼人心。“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精神之光让未来可期。”有人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影评。

拳头,在国人心里一直有特别的意象,既象征着力量,也彰显着团结;既意味着果敢,也显示出无畏,静止似火山,挥出如雷霆。

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拳头凝聚力量。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谈起全民族抗战,毛泽东同志曾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拳头是信心。西安事变前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问杨虎城将军:“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杨虎城握紧拳头坚定回答:“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我们就有力量抗战。”

从窑洞到“汪洋”,满山遍野摆战场;从暗夜到黎明,英雄血浇灌胜利花。多少个暗夜时刻的握拳鼓劲,多少个暂时失败后的挥拳激励,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挥舞着拳头的仁人志士,国难当头挺起民族的脊梁,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在取得“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的同时,也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当时一家报纸的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

抗战时期,学者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中写道:“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与爱护。”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面临矛盾问题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世所罕见,面对困难风险的挑战性和严重性也世所罕见,还需要继续攥紧拳头,凝聚斗志,攻下一个又一个“平型关”。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战争的烽火岁月,但蕴含其中的坚定信念、血性气魄、高尚品格、创造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进行生死之搏的重要法宝,也是和平时期进行兴衰之战的不竭动力。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攥指成拳,敢于斗争,“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冲锋,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