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军号,在哪里吹响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冯 升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8-18 06:45:36

军号,在哪里吹响

■解放军报记者  冯 升

《解放军画报》资料室供图

身姿笔挺,头颅高昂,眼神坚毅,蓄力吹响军号,红旗高高飘扬……

初看到这张黑白照片,记者便被这名战士深深吸引:你是谁?在哪里?即将奔赴哪个战场?

定睛细看,旗帜上写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图片注释:“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号召全面抗战。斯诺摄”。

文字虽简,却标注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记者索隐钩沉,一阵阵嘹亮的军号声,仿佛从那个烽火绵延的年代传来。

1936年,日寇进犯,华北危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部突破黄河天险,开赴抗日前线。整个行动历时75天,取得重大胜利。随后,红军回师陕北,史称“红军东征”。

回望这段历史,犹感荡气回肠。

那时,红军长征还未完全结束,在被敌军围追堵截之时,为何这支队伍仍能毅然扛起抗日救国大旗?

从东渡黄河到返回陕北,从临时组建到恢复建制,短短两个多月,为何这支部队能一声令下雷霆出击?

透过历史的吉光片羽,答案渐渐浮现眼前。

1936年3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同志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号召:“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大敌当前,这支红军眼中没有个人生死、党派利益,只有家国安宁、民族大义。军号响起,便视死如归、共赴国难。

这是一支走过万里长征的队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将士们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锻造出钢铁般的过硬作风。朱德同志后来回忆:“长征时我们就是靠纪律吃饭的。”正是凭借这种纪律性,这支先锋部队闻令而动、遵令而行,军号一响便动若风发,似离弦之箭。

至此,记者明白了照片中那名战士为何那般气势昂扬,明白了那支队伍缘何能够踏破天险。

军号,在部队意味着号令,意味着纪律。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通信设备匮乏,部队行军、作息、吃饭、冲锋,多凭一把军号。这是听得见的令行禁止,更是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多少次刀山火海,多少次风雨飘摇,之所以能从一簇微弱星火变为燎原烈火,之所以能够打败一切内外敌人捍卫祖国山河,靠的正是这种纪律和自觉。

军号,军号,在哪里吹响?一个个红色地标,激荡着你的回声。

大渡河畔,收到“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夺取泸定桥的作战命令,22名勇士迎着雨点般的子弹,一边攀索匍匐一边英勇战斗,最终突破了这道封锁线;

乌蒙山中,面对层层围剿,红军展开惊险的“静默突围”,一万多名官兵严守“不点火把、马蹄裹布”的行军纪律,从敌军缝隙中钻了出去;

太行山麓,在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参战部队“执行纪律如一人”,根据各自敌情、我情、任务密切配合,成就百团大战经典,粉碎了日寇图谋……

一段段壮阔历史,充分印证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一论断的科学性真理性。

军号,军号,在哪里吹响?新时代革命军人,共振着你的节拍。

改革调整,面对撤并降改、进退走留,官兵们叫响“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坚决服从命令;

抢险救灾,官兵们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视灾情为命令,越是艰险越向前,一次次上演“最美逆行”;

斗争一线,戍边军人立誓“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将忠诚和生命融入守护的山河……

一个个动人瞬间,展现出新时代官兵听令景从、敢打必胜的热血担当。

回望来路,当我们感叹一代代革命军人创造出的伟大奇迹时,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奇迹并非是在敲锣打鼓中创造的。创造奇迹的密码,蕴含在每一次吹响的军号声中,蕴含在每一名战士躬行践履的脚印里——

军号朝哪里吹响,我们就向哪里冲锋!

凝视照片的历史印记,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始终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闯过更多天堑险滩!

聆听军号的时代强音,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必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苦练本领、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