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迎来一批实习的教员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倪 帅
7月中旬,某军港,海风阵阵。来自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士官学校等单位的百余名教员,身着作训服,肩背制式背囊,在老铁山舰前整齐列队,即将开启属于他们的首次航海实习之旅。
这些年轻的教员们虽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普遍缺乏部队任职经历和实战化教学经验。此次由海军士官学校牵头组织的航海实习,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沉浸式体验一线部队实战环境,打通课堂与战场、理论与实践的链路。
“实习教员集合完毕,请指示!”教学训练组组长向实习大队大队长敬礼报告。大队长的目光扫过眼前一张张略带拘谨却充满期待的面孔,声音沉稳有力:“欢迎各位教员加入实习大队,从今天起,大家要尽快转换角色,把讲台暂放身后,在老铁山舰这个移动的课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一线部队!”
环顾四周,湛蓝的海水映衬下,一排巍峨的新型战舰犹如一座座海上钢铁城堡。在这些钢铁巨舰旁,老铁山舰显得有些“娇小”。望着眼前这艘即将起航的战舰,不少教员心生好奇:这次实习究竟会带来怎样的体验?
“开始登舰!”随着口令下达,教员们依次走上舷梯。刚踏上甲板,海风夹杂着浓郁的油气味扑面而来。此刻,舰员们早已整齐列队,他们身姿挺拔,向教员们投来注目礼。
“眼前的老铁山舰,作为一艘满载排水量4000余吨的登陆舰,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旧保持着随时能战的战斗姿态……”听着老兵讲述舰艇过往的战斗故事,教员们深受触动。
夜色渐深,舱室内依旧灯火通明。有的教员在笔记本上勾勒舰体结构,有的围在一起探讨出海任务,有的则在教材上标注重点……大家都神情专注,他们深知,一场贯通课堂与战位、连接教学与实战的淬火航程,已随着这座“海上移动课堂”引擎的轰鸣正式开启。
海上“课堂”里的思与行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倪 帅
航行中的老铁山舰。武航 摄
实习教员(左一、左二)担负值更任务。朱永恒 摄
甲板上,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全体举起右拳,跟我宣誓!”教员黄登斌的声音铿锵有力,穿透微凉的海风,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全体教员齐刷刷地抬起右拳,目光如炬,誓言如潮。
宣誓结束后,教员们依次走上前,在一条印有“赓续血脉铸忠诚,砺剑深蓝为打赢”的横幅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轮到教员罗建华时,她特意在自己名字旁勾勒出战舰的轮廓,难掩激动之情:“盼了好久,这次实习终于圆了我的上舰梦!”
“这次实习,我们安排了战位调研、见习值更、参观见学、主题研讨等多项内容。”负责此次任务的海军士官学校某大队领导介绍,百余名来自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士官学校等单位的年轻教员,即将随着这座“海上移动课堂”驶向深蓝,开启一段难忘的实习之旅。
不远处,记者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幕。镜头里,横幅上的一个个名字,犹如一颗颗铆钉,将铮铮誓言牢牢地铆定在战舰与大海上……
登舰之初——
体悟风浪间的坚守
离港之初,海面还算平静,舰体轻微的摇晃甚至带着摇篮般的韵律。教员们带着初登战舰的新奇,在甲板上凭栏远眺,兴奋地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然而,这份“惬意”并未持续太久。当舰船驶出港湾,进入开阔海域时,大海便露出了它严酷的一面。
4000余吨的钢铁身躯,在暗流涌动的海面上,如同一叶扁舟,不受控制地左右摇摆。
随舰出海,晕船呕吐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坎”,教员孙莎莎就是其中之一。首次战位调研,她来到舰上摇摆颠簸最猛烈的驾驶室,向舰员请教航行知识。很快,一阵无法抗拒的眩晕感涌了上来。
看着驾驶室内舰员们神情格外专注,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仿佛与晃动的舰身融为一体。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她对记者说:“以往课堂上,我们常讲要‘坚守战位’,部分刚入校的学员们或许觉得是口号。今天,我找到了鲜活的教材,回到学校,我一定要把所见所感,原原本本地讲给他们,让他们明白坚守的意义所在。”
类似的场景,在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
教员罗建华正准备整理关于舰艇救护的相关资料,突然,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作为一名军医,她知道这是典型的晕船反应。她从包里翻出晕船药服下,闭上眼睛,努力调整着呼吸。这份体验让罗建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她思考着如何将这份体验融入课堂教学。
大海的考验远不止风浪的颠簸。就在实习任务按计划推进时,气象预警接踵而至:接连受台风影响,任务海区迎来持续恶劣天气,整个航行计划需要适时调整。
深夜11点,海图室的灯光亮如白昼。教员王涵来到海图室,只见副航海长魏豪正根据最新的气象云图和海浪预报拟制新的航渡计划,铅笔在图纸上快速勾勒、修改。
“副航海长,需要帮忙吗?”王涵轻声问道。魏豪抬起头:“王教员来得正好,帮我核对一下转向点和航向航程数据。”于是,两人并肩作战,仔细比对数据、分析海况,确保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次日凌晨4点半,王涵又来到了海图室。只见舰长张登早已坐在桌前,正逐行逐句地进行最后的核对与推敲。这一夜,王涵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作风,他也在思考着,如何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之中。
“台风不会按我们的计划走,敌人更不会。指挥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张登告诉记者,海上计划反复调整是家常便饭,需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疲惫,更有心理上的压力,有时刚刚确定好的航线,受天气影响,必须立刻重新规划,这意味着之前的大量工作都要推倒重来。
面对任务推迟,教员们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迅速调整心态,与全体舰员并肩作战,在风浪中读懂自己的职责。
挺立战位——
丈量教学与实战的距离
经过短时间调整,教员们逐渐克服初登舰艇的不适,带着院校教育的思考清单,深入战舰的“五脏六腑”,开始了一场紧贴战位的研学之旅。
“出海实习的核心目标,就是打通院校教学与部队实战的‘最后一公里’。”实习大队领导介绍,此次任务突出实战牵引、问题导向,聚焦院校教员部队经历不足、实战化教学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按照“航行一路、学习一路、研讨一路”的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轮机舱是战舰动力的源泉,成为不少教员调研的首站。这里常年高温炙烤、噪音轰鸣、味道刺鼻,与窗明几净的院校课堂形成强烈反差。教员们戴上耳塞,跟随机电部门官兵一同值更。每隔15分钟,他们就要进行一次巡查工作。巡查中,他们几乎是用喊的方式进行交流,每检查一处关键位置,都需要仔细聆听、反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很快,作训服就湿透,紧紧贴在身上。
“在课堂上讲‘装备维护保养’很轻松,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其中的艰辛。”教员李伟由衷感慨,“在高温高噪环境下,官兵们仅凭听音辨位、凭触摸感知温度异常的能力,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这让不少教员意识到:要让基础课教学焕发活力,关键点在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员可理解、可操作的实际训练,且不能脱离装备的真实工作环境。
那段时间,教员们的足迹遍布战舰的每一个角落,沉浸到移动的“战场课堂”中。每次调研结束,大家围坐在一起,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建议。经过集思广益,不少深化教学改革的共识和重点逐渐明晰,成为大家未来共同的努力方向。
当实习进入中段,老铁山舰靠泊某军港码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特情,给教员王飞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课——
那天傍晚,受涌浪影响,舰艇在泊位上剧烈地左右横摇。突然,用于系泊的4缆崩断!失去了后部约束的舰体,在涌浪的推动下,猛地向外甩去。此刻,站在后甲板的王涵心跳骤然加速,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
关键时刻,舰长张登迅速抵达现场,他一边快速扫视舰尾与码头的距离,一边下达指令:“枪帆部门,立即调换加固缆绳!”官兵闻令而动,动作迅疾如风。
此刻,沉重的备用缆绳被迅速拖出并理顺。张登根据舰体姿态和涌浪变化微调指令:“右舵10,左进1,停车,带4缆,正舵。”几名战士奋力将新缆绳套向码头缆桩,最终,成功处置了特情。
王飞全程目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特情。舰长在危急关头的冷静处置、快速判断、精准指挥,枪帆兵的娴熟技能、高效协同,都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里。那一刻,王飞真正理解了“为战育人”的内涵,也更加坚定了教学改革的决心:专题化教学就是为了强化学员在复杂特情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教员康晓磊同样感同身受。那天,老铁山舰准备靠泊某军港码头时,他在驾驶室参与值更任务。当时,码头区域舰船云集,庞大的补给舰、护卫舰等各型舰艇如同钢铁丛林般,留给老铁山舰的泊位空间异常狭窄。
舰长目光扫视着前方狭窄的水道、邻近舰船的轮廓以及码头上微小的参照点,快速下达了一连串指令。操舵兵双手紧握舵轮,快速做出反应,每一次操作都使舰体姿态发生微妙变化。只见舰体在狭窄的水域中如同穿针引线,稳稳地靠上了码头。
这次值更经历,引发康晓磊深刻反思:课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主动设置“极限考场”,让学员在紧贴实战的环境中淬火加钢,才能为部队培养出打仗所需人才。
实习期间,教员们还深入一线部队、登上新型驱逐舰、走进导弹发射阵地,零距离接触现役装备,深入了解各战位职责、部队发展现状等,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沉甸甸的思考。这段经历必将成为他们日后教学的宝贵财富,让院校课堂与未来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近。
思索教学——
把战味融入育人蓝图
深蓝大洋,静谧夜空,老铁山舰破浪前行。完成了一天的教学训练工作后,教员们齐聚在前甲板,等待一堂特殊的课——天文航海认星。
“各位教员,请抬头!”舰长张登手持强光手电,光束瞬间刺破黑暗,指向遥远而又深邃的夜空,“桅杆之下,征途之上,这片星空,是永不沉没的灯标。”
此刻,教员们的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看,那是‘夏季大三角’,是夜间粗略判定方位的重要参照……”光束划过天际,连接起一颗颗星辰,仿佛在夜空中绘制着无形的海图。张登边说边拿出六分仪,“通过测量北极星的高度角,就能推算出我们舰艇当前所处的纬度。”他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北极星判定方位,如何在不同的季节辨识关键的导航星座。
仰头观察,海上的星空格外壮丽,星辰仿佛触手可及。教员王飞凝视着为舰艇指引方向的北极星,他思绪翻涌,几天前的那场特情处置历历在目。
全体舰员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最优决策,关键在于大脑中那幅无比清晰的“态势图”。此刻,王飞顿悟:“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正是要帮学员构建一套动态更新的‘认知坐标系’吗?让他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也能像依靠北极星一样,找准自己的方位,规划出通向胜利的航线。”
讲解结束,教员们没有离开,依然仰望星空,仿佛将头顶的璀璨星河与心中的育人蓝图连接了起来。这堂星空下的特殊课程,让他们对教学实践有了新的认识。
临时任务结束前的一天傍晚,晚霞如同燃烧的绸缎铺满天际,将甲板染成一片橘红,一场别开生面的甲板联欢会在海浪的伴奏中拉开序幕。没有华丽的舞台,星空是天然的幕布;没有专业的音响,涛声是自然的和声。教员与舰员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歌声、笑声、海浪声,汇成了大洋深处充满生命力的交响乐章。
航行的最后一天,军舰缓缓靠向码头。站在后甲板上,回望这艘一开始让不少教员心理产生“落差”的舰艇,此刻,他们的心中充满敬意。它的吨位或许不大,但它所承载的使命、所展现的战斗力、所凝聚的战斗精神,却重若千钧。记者坚信,当教员们把海味、兵味、战味融入教学课堂,一定会托举起一批批学员勇闯广阔的大洋、驶向更远的海疆。
锐视点
让教学与未来战场对接
■杨敬杰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军队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为战育人的使命任务,教学质量与部队战斗力紧密相连。当前,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对军事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院校教学与部队建设必须同频共振,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锻造出部队急需、战场管用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精准对接战场需求。当前,一些学员回到部队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岗位实践能力,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究其根源,是部分教员缺少一线任职经历和实战化演训经验,对部队正在运用的新战法、新训法、新装备理解不深,对官兵在实战化训练中遇到的真实难点、痛点感知不够,导致课堂教学脱离岗位实际。因此,院校必须主动“走出去”,组织教员深入部队一线、演训现场,全方位调研未来战争形态演变、部队转型建设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同时,也要“请进来”,邀请一线指挥员、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考核评估等,将鲜活的实战经验、紧迫的能力短板、前沿的作战理念注入课堂。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紧贴战场,课程设计才能瞄准打赢,人才培养方能精准对接部队岗位的需求订单。
深度转化反哺教学。一方面,要鼓励教员带着教学科研课题深入部队代职、参加重大演训任务,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并将积累的宝贵经验、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形成的有效对策,通过案例教学、想定推演、模拟对抗、研讨交流等形式融入课堂,让学员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战场环境、复杂的敌情态势、前沿的对抗手段。另一方面,面对新装备、新技术带来的诸多应用难题,部队难免会遇到各种瓶颈。这时,院校科研团队应发挥关键作用,及时对部队反馈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助力部队攻克训练与作战中的瓶颈。同时,院校也能从部队实践中获取大量鲜活数据,为下步研究找准方向,避免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持续优化协同机制。院校与部队之间应构建起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协同机制。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训练体系等关键环节,确保双方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高度一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院校及时掌握部队训练动态、装备更新情况等,部队也能同步了解院校教学科研进展,从而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与共享。形成科学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估联合育人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策略,激发院校教员与部队官兵参与联合育人的积极性,凝聚起推动教学与建设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