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问渠那得清如许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梁 衡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10-17 06:41:47

问渠那得清如许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文风

■梁 衡

说起党史上的好文风,人们常会想起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他的文风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毛泽东的文章,是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上。当时没耐心听课,就去翻书上的插图。有一张《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印件,如蚂蚁那么小的字,我一下就被开头几句所吸引:“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一看,“欣欣向荣”“愁眉锁眼”“甚嚣尘上”“打入闷葫芦”这么多新词,我不觉眼前一亮,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文字,说不清是雅,是俗,只觉得新鲜,很美。放学后,我就找来大人的《毛泽东选集》读。我就是这样开始读毛泽东的文章的,开始并不为学政治,是为欣赏语言,读文学。我沿着山花烂漫的曲径小路,一步一步直到政治大山的深处。

这就是我一生钟情于毛泽东文章的缘起。我认为,今天我们纪念他,原因之一,是他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的文风正如他的事业,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从今天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有四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气势,他的文章中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凡读过毛泽东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高屋建瓴、酣畅淋漓的气势。其次是有思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人们读他的文章不是读小说,也不是来听他说空话,是要获得思想,要解决问题。毛泽东的文章之所以能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是因为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很解渴。第三个特点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毛泽东是学问家,他既懂社会规律,又知道它过去的轨迹,要用这些知识改造社会,管理社会,引导社会前行。毛泽东是一个爱读书、多读书、通历史、懂哲学、爱文学的人。因为文学不只是艺术,还是人学、社会学。毛泽东熟悉中国的文史典籍,在文章中随手拈来,十分贴切,借过去说明现在。再一点就是个性的语言。毛泽东是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语言是领导干部的第一工具。典雅、通俗、幽默,这三点能做到一点亦不容易,但毛泽东三者皆备,而且是完美地结合。

毛泽东无论写诗词、写新闻稿、写报告,都能做到笔走游龙,游刃有余。在学生时期他就受过严格的古文训练,后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一方面和工农兵厮磨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语言;一方面又手不释卷,和各种书,如文学书籍——小说、诗词、曲赋、笔记缠裹在一起,须臾不离。所以毛泽东的文章典雅与通俗共存,朴实与浪漫互见。其语言熔古典与民间、政治与文学于一炉。时常有乡间农民的口语,又能见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头说古,娓娓道来;又如诗人江边行吟,感天撼地。

毛泽东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有什么秘诀吗?我觉得主要有三条。

第一个秘诀是多读书。

毛泽东的读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读得多,他自述其学问,从孔夫子、梁启超到拿破仑、马克思,什么都读。现在庐山图书馆还保存有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的借书单,从《庐山志》《昭明文选》《鲁迅全集》到《安徒生童话》,内容极广。

二是读书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井冈山、延安时期找不到书,他派人到敌占区买。那时八路军驻西安、武汉、重庆等办事处,都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延安买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出差随身的行李,首先是一个大的木头书箱。他的住处名菊香书屋,藏书9万册。他睡一个大木床,有半个床堆满书,就这样长年伴书而眠。他在延安时说过:我要能再活10年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去世的前一天,全身插满管子,醒过来就看书。最后一次阅读是去世前7小时。

三是认真读,研究,辨析,写了大量笔记、批注。

1958年,刘少奇谈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此来说明唐代在外为官不带家眷。

毛泽东为此翻了《旧唐书》《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少奇写信说:“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一个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毛泽东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仅《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共引用成语、典故342条。

第二个秘诀是不脱离革命实践。

毛泽东的文章是用血与火写成的,是中国革命的写照。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凡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经历的大事他都写到了。如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日斗争(《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推翻蒋家王朝的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甚至一些重要的事件他都有专门文章,如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他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深入到军事、政治活动中,又与工农更密切地接触。这大大丰富了他的思想,也丰富了他的语言。

第三个秘诀是亲自动手。

不管什么样的天才,读了多少书,经历了多少活动,你要转化为文章,还是得亲自去写,多写,常写,熟能生巧,逐渐掌握规律。毛泽东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亲自动手。他在1948年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文中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

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作总结讲话,主要讲工作方法六十条,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辅助为辅”。毛泽东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他用笔杆子打天下,写公文、论文、新闻,几乎写尽了所有的文体。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一年时间亲手拟电报408封,指挥了三大战役,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现在西柏坡纪念馆将这些电报装饰成一个大走廊,是一个很壮观的时光隧道。我们走在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岁月。

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毛泽东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从中汲取一点营养,特别是注意补充一点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身在高位的人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干部自身的魅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