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听从祖国召唤
——参加九三阅兵活动保障工作的退役军人群像扫描
■韩筱一
大银幕上,《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镜头缓缓推近。当镜头定格在阵地上残破却屹立不倒的战旗时,退役大学生士兵胡金超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这面战旗,把胡金超的思绪拉回到一个多月前那个庄严的日子。
作为九三阅兵活动的志愿者,胡金超身姿笔挺地站在观礼台旁,当战旗方队护卫着荣誉旗帜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感到无比自豪。
“从誓死守护一面旗,到庄严致敬一面旗,这中间,隔着几代人的牺牲奉献,也连接着我们共同的使命。”电影放映结束后的分享会上,胡金超的声音有些激动,仿佛又回到了阅兵前那段紧张而充实的日子。时刻听从祖国召唤,他和很多退役军人一样,虽未行进在受阅的方阵中,却在自己的岗位上,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奔赴——
一颗不变的责任心
9月3日8时整,退役军人孙二伟按下天安门城楼前喷泉的启动按钮,洁白的水花从各个喷头涌出;8时45分准时结束,分秒不差。变化多姿的水花绽放在金水河上,吸引了众多观礼嘉宾的目光。
孙二伟告诉笔者,为了这一刻的完美呈现,他从今年3月就投身保障任务,比对多种水花形态,精选出效果最佳的两组;精准测算每一秒的喷涌节奏,细致检修每一组设备,周密制定多套应急预案……这些隐藏在盛大活动背后的细微之处,都凝聚着这名退役军人的专注与匠心,这是他第5次参加天安门广场重大活动保障。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天安门广场时,还有许多像孙二伟一样的退役军人,将岗位视作“阵地”,以另一种姿态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接到战友的电话时,是褚泽亮转业返乡等待安置的第二个月,战友请他为参加受阅的某方队做队列训练指导,一开始他婉言谢绝了。这些年回家的次数太少,他想多陪陪家人。
可谢绝后他彻夜难眠,曾经阅兵场上的一幕幕,在他脑海里反复上演。第二天一早,他拨通了战友的电话,整理行装回到北京。
褚泽亮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是国旗护卫队的一名升旗手,曾先后3次参加阅兵,既当过方队排头的基准兵,也当过教练员。
那段日子里,褚泽亮每天早晨8时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从军姿站立到握枪、摆头、敬礼,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受阅官兵,就连帽带位置和鞋带松紧的细节也一一叮嘱。他陪着官兵一起进行眼神训练,从坚持1分钟、3分钟到5分钟,官兵的进步在汗水中一点点累积。

退役军人褚泽亮参与指导方队训练。
3个月的训练指导结束,褚泽亮回家参加选岗,和官兵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半个月总要打一次电话,关心大家的训练情况。阅兵前最后一个周末,他拨通电话向他们最后叮嘱:“都不许掉链子啊,我会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
徒步方队开始受阅,电视机前的褚泽亮眼睛越瞪越大,当镜头扫到他指导的方队时,他恨不得把脸贴到电视屏幕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神坚毅,转头动作干净利落,队伍气势如虹。
“替他们开心,也替自己开心。”褚泽亮感到,自己又完成了一次“受阅任务”。尽管已脱下军装,但他依然用实际行动证明,退役军人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靠得住,完成好组织交付的任务。
“若有战,召必回”——这不只是一句誓言,更是刻在每位退役军人骨子里的信念。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使命召唤,他们必定第一时间响应,拉得出也打得赢。
连续在路口值班13个小时,马林推开家门时已是下午。这位曾在中部战区空军服役20年的退役军人,如今是东城区委党校的一名职工。阅兵活动一天天临近,他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在距离天安门广场5公里的站东社区服务群众。
马林的服务点位毗邻北京站,这里人流密集、情况复杂。阅兵活动期间遇到道路管制,他便成了最忙碌的“活地图”。
第三次演练的那天深夜,北京秋雨绵绵,一位老人牵着一个男孩向他走来。两人浑身湿透,在风中瑟瑟发抖,老人急得手足无措:“同志,我和孙子刚下火车,酒店就在对面,可怎么都过不去……”马林立即脱下雨衣裹住孩子,向老人耐心解释情况。但步行到酒店时间比较长,老人和孩子淋了雨又拖着行李,体力的确不支。和执勤民警沟通后,马林决定和同事骑电动车绕过封控路段将祖孙俩送到酒店。
下车后,男孩把雨衣叠好,双手送还马林,向他们说了句“谢谢你们”。
马林告诉笔者,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军营,只不过这次不在战位,而是在路边巷口,都是人民需要的地方。
亮相——
一股昂扬的精气神
阅兵活动前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胡金超,都会站在寝室的镜子前,用半小时练习同一件事——微笑。
作为阅兵活动的志愿者,用热情温暖的笑容迎接嘉宾,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反复调整嘴角扬起的弧度,常常练到脸部肌肉痉挛。“从来没想过,微笑也需要这么刻苦地训练。”就像曾经在部队时,每个动作都要追求完美,他以同样的执着对待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

退役军人胡金超在九三阅兵活动观礼台担任志愿者。
2019年,胡金超应征入伍,那年国庆阅兵,他和新兵连战友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次,他不再是观众,而是肩负引导观礼嘉宾任务的志愿者。他对自己要求很严苛,把观礼台的座位表背得滚瓜烂熟,哪怕嘉宾询问的区域不在他负责的范围内,他也能第一时间准确指引。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阅兵活动当天,胡金超身姿挺拔、目光明亮,微笑真诚又温暖。他以饱满的热情展现出首都志愿者风采,传递着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的精气神。
胡金超所在的观礼台东侧是本次纪念活动的合唱方队,由北京各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其中不乏退役大学生士兵,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段博文就是其中之一。

退役军人段博文身着演出服准备前往九三阅兵活动现场。
一向爱好唱歌的段博文,在第一次排练时就遇到了挑战。音乐老师指出他的音准问题,要求他课后加练。他坦言:“当时确实很受挫。”
由于音调偏高,而所在声部是低声部,段博文从最基础的气息开始练习。他跟着录音反复试唱,吃饭时手指轻敲节拍,走路时低声哼唱,连洗澡时都在练习发声技巧。
排练时的音准考核十分严格,只要达不到要求就要继续加练。段博文常常主动留下,对照钢琴一遍遍练习试唱。同学也会帮他找音准、对和声,就像在部队时那样团结。他还经常把自己的练习音频发给音乐老师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两个月的刻苦训练后,在多校联排中,段博文的音准已经十分准确。特别是那句高难度的“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他唱得又准又好,甚至还有其他学校的同学特意来向他请教发声技巧。
从训练场到阅兵场,从保家卫国到志愿服务,身份在变,场景在变,但退役军人身上那份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精神始终不变。当阅兵的号角响起,像胡金超和段博文一样的退役军人以另一种方式参加“受阅”,用微笑和歌声、青春和热情向祖国致敬。
守护——
一份无声的告白书
9月3日凌晨2时50分,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首汽集团司机贾绍毅已经发动班车,准备接送参加阅兵的预备役部队方队队员。
从9月2日早上7时集合安检开始,他就进入了“阅兵时间”。

退役军人贾绍毅精心擦拭九三阅兵活动保障车辆。
北京冬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的交通保障,贾绍毅都曾参与,但这次阅兵活动保障意义非凡——既因为他是一名退役军人,还因为他车上乘坐的预备役部队方队队员,大部分也是退役军人。
几次演练都需要通宵保障,等待接驳的空隙是司机师傅们的补觉时间,可贾绍毅每次都睡不着。他喜欢靠在驾驶座的椅背上,闭上眼睛听铿锵的步伐渐远又渐近,整齐划一的声音一次次把他拉回曾经的军旅时光。
当兵时没机会参加阅兵,退役后能为保障阅兵出一分力,哪怕只是开好一辆班车,贾绍毅也倍感荣幸。他提前熟悉路线和接送时间,反复检查车况,把车厢打扫得一尘不染,只为给战友们提供最舒适安全的乘坐体验。
天安门广场上整齐豪迈的铿锵步伐背后,是很多像贾绍毅这样的退役军人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为这场举世瞩目的国家盛典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孙万海,2024年转业。他到地方工作后,接到的第一项重大任务,便是保障阅兵空中梯队的部分战机发动机。
9月3日,孙万海比凌晨3时的闹钟起得更早,简单洗漱后,他和同事便赶往机场停机坪,一架架战机整齐列阵,整装待发。
4时24分绕机检查、5时10分查看叶片、6时40分监控参数……这是一项专业性强又十分严谨的工作,哪怕极其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影响飞行。孙万海凝神检查每一个零件,和搭档配合着完成一项又一项检测。前一段时间的辛勤付出,只为这一天的完美呈现。
时间临近,保障任务越来越重,孙万海根本没时间回家。一个难得的午休时间,他拨通家里电话,5岁的儿子带着哭腔问:“爸爸你还回不回家了?”他轻声安慰:“爸爸很快就能回家了,下周你在电视上就能看到爸爸在忙什么了。”
操控室里,负责技术保障官兵的每一声播报,都牵动着孙万海的心。直到指挥中心传来“飞机已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他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此时此刻,在辽宁大连的家中,孙万海的妻子正指着屏幕上的飞机跟儿子说:“看,这些飞机中有爸爸参加保障的,爸爸厉害吧!”
身处不同岗位,却展现出同样的忠诚担当,他们或许不曾出现在镜头前,但每一辆准时抵达的班车,每一架完美飞行的战机,每一个真诚温暖的笑脸,都饱含退役军人对祖国的无声守护和深情告白。
以上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