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陆军工程大学新训学员大队,读读他们写给2027年的信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奕然 肖力铭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0-28 07:43:38

大学训练基地,明亮的教室里,新学员们正凝神提笔,在信纸上郑重写下对未来的期许。

这是他们进入军校后的一堂特殊的思政课。2027年7月,这批学员将面临专业分流,赴各校区继续深造。那时,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近在咫尺,个人的成长航线与强军伟业的历史脉络在同一时间交汇。

窗外的阳光洒落,照亮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学员们用最真挚的话语书写此刻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期盼,满怀憧憬地将其封存,等待在建军一百周年到来之际开启。每一封信,都是一份青春的誓言。这不仅是与自己对话,更是对强军事业的庄严承诺。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陆军工程大学新训学员大队,看看他们如何将炽热情感化作坚实行动,迈出奋斗强军的铿锵脚步。

写给2027年的信

■张奕然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肖力铭

8c41c10dab0a9271291eeb96b581b4a1.jpg

陆军工程大学新学员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见学。张程翔 摄

1aebbfdd376eb59659611b591ed41f18.jpg

实弹射击考核。张程翔 摄

b6644eb9dde5760021ed079716e4bdb2.jpg

战术基础动作考核。张程翔 摄

f67a5f97ab7a9cb62549adb12cc1c152.jpg

陆军工程大学新学员给未来的自己写信。郑嘉乐 摄

“001号”是荣誉,更是鞭策

教室里,学员张世巍久久沉思,迟迟难以落笔。

方才,新训大队的队干部倡议大家给2027年的自己写一封信——那一年既是这批学员完成军校两年阶段学习、面临专业分流的关键节点,更是建军一百周年到来之际。

“那时的我,是否达到了自己期望的样子?”张世巍畅想。

作为陆军工程大学2025级新学员录取最高分的“学霸”,张世巍入校前曾对为他送“001”号录取通知书的教员说:“到军校后,我将更加努力,争做一名尖兵!”

然而开学不久,张世巍便意识到现实和想象的不同。训练场上,他喘着粗气,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超越自己,内心满是失落和怀疑。文化课优势还未显现,军事基础薄弱的问题却立马暴露了出来。光环褪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以前我太天真了,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军人要经历怎样的磨砺。”张世巍说。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那天,陆军第五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优秀毕业学员杨德龙来到训练基地,同新学员座谈交流。

在交流环节,张世巍主动站起来坦言内心的困惑:“学长,如何才能真正完成蜕变?如果拼尽全力还是没有进步,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呢?”

杨德龙听后,分享了自己比武失利的经历。一次夺冠的背后,往往是十几次甚至是几十次失败的淬炼。他对学员们说,成长如同竹子拔节,每一寸突破都伴随着阵痛,但拼搏中淬炼的意志,是最宝贵的财富。

杨德龙的这番话,拨开了张世巍心头的乌云。想起自己说过的豪言壮语,他感到热血上涌,决心直面挫折、坚持到底。

从此,训练场上多了一个“自讨苦吃”的身影:3公里跑不及格,张世巍就夜晚加练,不完成自己定下的训练进度绝不“收兵”;战术动作掌握不到位,他就反复琢磨,请教员一点点纠正细节;器械上不去,他练到手臂酸痛,手心的茧子也越来越厚……

“军人连死都不怕,困难算什么?”每当想要放弃时,张世巍就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渐渐地,他的3公里跑成绩从不及格到良好,单杠从1个到10个,战术动作也从生涩到流畅。

与此同时,更多新学员也在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后,得到快速成长。

刚刚参加完阅兵任务返校的教员张慧,向学员们讲述了自己阅兵集训的心路历程。来自革命老区的学员王涛深受触动。此后,每次战术训练累到直不起腰时,他都会和张教员一样默念“苦不苦,想想民族曾经的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前辈的付出”这句话,一次次突破体能极限。

新训大队组织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时,许多学员潸然泪下。学员李宜轩在观后感中写道:“入伍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民族复兴与自强。”于是,这个曾经娇气的姑娘在泥泞中摸爬滚打时再没叫过苦。

如今,经过新训历练,学员们纷纷写下对自己未来的畅想。回想过去几十天的心路历程,从意气风发到落寞沮丧再到自信昂扬,张世巍写道:“想要在强军路上立排头、当尖兵,必须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001号’是荣誉,更是鞭策。我将勇担使命,冲锋在前!”

将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军校

笔尖停顿,学员李明珠抬起头,目光越过窗明几净的教室——操场上的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她的思绪也随之飞扬,落在一个月前那面鲜红的战旗上。

李明珠所在部队前身为“铁锤子团”。今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战旗方队惊艳亮相。当擎旗手高举“铁锤子团”荣誉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隔着屏幕的李明珠感受到的不仅是热血沸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面战旗,就是一部史诗,承载着伟大精神和无上荣誉。李明珠还记得来军校报到前,连长曾嘱托她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先辈精神,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院校去。

荣誉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该如何发扬光大?初入军校的李明珠,对这个问题曾感到过些许迷茫。现在,在写给2027年的信中,她道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战术场上积满了泥水,学员们每完成一次卧倒出枪的动作,作训服就要再浸透一次泥浆。

训练间隙,教员突然喊李明珠出列,请她为大家做一次“动员”。看着疲惫不堪的同学们,李明珠一把抹去脸上的雨水,大声说道:“同学们,我们‘铁锤子团’的前身部队,打响了新四军抗击日军的第一枪!漫长艰难的抗战岁月里,先辈们不怕苦不怕死,迎难而上、奋勇冲锋,给敌人以沉痛打击!现在这点苦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

李明珠的话语,如同一道光划破阴霾。聆听她讲述的战斗历史,同学们眼神变得坚定。接下来的训练中,大雨不再是困难,而是淬炼精神的甘霖,全队士气高涨,无一人退缩。教员事后感慨:“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它让训练场变成了传承的课堂。”

“真正的传承,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李明珠将这句话写在信中。

越来越多的学员在赓续传统的过程中淬炼成长,在担当中找到自我价值——

侦察兵出身的学员张艺,战术动作干净利落,训练时他主动为大家进行动作示范,耐心纠正每个人的细节;学员孙国辉在办板报、组织学习活动的同时,引入原单位开展政治工作好方法,帮助新战友更快适应部队生活……

“我们要将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军校,像一颗颗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张艺说。

你追我赶,朝着共同的目标奔跑

“等到建军一百年时,我们兄弟二人的各项能力将会更加精进……我们既是血脉相连的兄弟,更是强军路上的战友,在共同的征程上并肩前行、砥砺奋进。”在写给2027年的信中,学员曾慧宇提到了自己的双胞胎兄弟。

前段时间,曾慧宇收到了弟弟曾慧星发来的消息:“哥,今天3公里跑测试,我跑了11分30秒,你呢?”

看着手机屏幕,曾慧宇笑着回了两个字:“等我。”

这对双胞胎兄弟自幼形影不离,共同立下从军报国的志向。今年高考,二人如愿以偿。哥哥考上了陆军工程大学,弟弟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虽相隔千里,但兄弟俩在军事体能、技能和日常养成上的“竞争”从未停止。这种独特的较量,促使曾慧宇在新训期间快速进步。

一周后,轻武器分解结合训练成了新的“赛场”。最后的考核中,曾慧宇深吸一口气,卸弹匣、通枪机等一系列流程行云流水,以比小组其他成员快出近10秒的成绩拔得头筹。

当晚,曾慧宇在电话中故作平静地向弟弟提起自己的这一战绩,弟弟在屏幕那头瞪大了眼睛:“可以啊!我们接下来也训这个,到时候再比!”

事实上,曾慧宇能在这个课目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弟弟的一路激励。刚开始接触枪支分解结合时,曾慧宇总因一个细节处理不当而落后。弟弟知道后,非但没有安慰,反而发来一个“挑衅”的表情,并说道:“这就被难住了?我认识的曾慧宇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一句话,点燃了曾慧宇的好胜心。他反复请教教员,利用课余时间加练,手指被划伤也毫不在意。一遍遍练习后,他熟练掌握了技巧,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种你追我赶,让我们都成了更好的自己。”曾慧宇说,在新训学员大队,像他们这样相互激励的学员不在少数。

来自同一个连队的学员吴凡和王涛,在刺杀训练中互相较量、互帮互助;来自同一所高中的学员梁可欣和吕映彤,在学习上结成对子,一个擅长数学,一个精通英语,常常在自习室并肩钻研到深夜……

“我们穿上军装,走进了不同的军校,但我们的心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曾慧宇在信中写道。他知道,这封写给未来的信,不仅是他们兄弟二人的心声,更由千千万万怀揣强军梦想的青年共同书写。

秋日,训练基地里梧桐树的叶子已渐渐泛黄。夕阳西下,训练场上依然喊声震天,学员们正进行刺杀训练。突刺、防左刺、防右刺……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每一个眼神都锐利如铁。两个月前那些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刻上了坚毅的痕迹;曾经白皙的皮肤,现在泛着健康的小麦色;往日略显单薄的身板,如今挺拔如松。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年轻的学员们正用汗水和坚持兑现着自己的承诺,用拼搏和进取为梦想上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