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在群众心中立起丰碑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忠文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10-29 06:20:25

在群众心中立起丰碑

■王忠文

“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为了不打扰民众,年过半百的谢觉哉和徐特立露宿镇外麦地。一觉醒来,遍地寒霜。谢觉哉不禁吟诗纪实,便有了这首《宿吴起镇荞麦地》。这首短诗,彰显了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的传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心系百姓,不为千难万险所羁,天当被,地作床,甘之如饴的精神面貌跃然眼前。

心中有民,秋毫无犯。宁可挨冻、不扰百姓的故事,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屡见不鲜。

抗日战争年代,黄克诚不仅以骁勇善战著称,更因重视关心群众留下一段段佳话。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有个名叫大东庄的村庄,庄上几十户人家,大多靠种田为生。一年冬天,黄克诚率领部分八路军战士向大东庄进发。临近大东庄,战士们隐隐约约见到低矮的草屋,开始小声议论如何过夜的问题。黄克诚下达命令:“一不准敲群众的门窗,二不准动群众的草木,三不准大声喧哗,全体指战员按班按排在群众的房前屋后避风处休息。”

当时,黄克诚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孩子也在同行队伍之中。警卫员看到一户老乡家还有人影晃动,便向黄克诚报告,能否让孩子去老乡家中住一晚。“不行!不等到天亮群众开门,绝不到群众家去。”黄克诚态度坚决。

1945年,阜宁战役胜利后部队召开祝捷大会,参谋人员原来把会场选在老百姓的麦地里。黄克诚知道后忙说:“要不得!”后来,在黄克诚的坚持下,祝捷大会的地址改在了东沟南面的乱石滩上,受到群众的好评。

被毛泽东称为“一员战将”、被陈毅盛赞“再道之勇”的开国上将陈再道,不仅有制胜强敌的铁血忠骨,也有爱民为民的侠骨柔肠。

1943年夏,陈再道带领冀南军区部队在清河县许二庄一带驻扎。一天清晨,陈再道带领部队操练归来,正巧碰到该村抗日小学老师带领学生沿村路跑操。当两支队伍还有10多米就要相遇的时候,陈再道命令战士们停下脚步,然后自己朝路边一闪,站在路旁的泥水中。瞬间,战士们一字排开,也站进了泥水里。望着从身边跑过的师生队伍,陈再道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浴血抗日,不就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这些孩子们吗?”

“睡到夜更深,门口在过兵,又不要茶水呀,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步响,不见人做声。”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蕲水一带的民歌《这就是红四军》生动描绘了红军夜间行军时严守纪律的形象;解放军接管北平防务秋毫无犯,市民们竖起大拇指赞叹:“天下怎么有这么好的队伍”;上海解放后战士露宿街头不扰民,让上海市民“立刻就看清了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

征程路上,初心如磐。革命前辈率先垂范秋毫无犯不扰百姓,是因为他们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大,真心实意地爱护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细致入微地关心人民的冷暖疾苦,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好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真正在群众心中立起丰碑,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凝聚起奋力攻坚、奋斗强军的磅礴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